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old>> 赣州财经频道>> 赣州县域经济 >> 正文内容

新路子 新渠道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05日

    4月1日,在兴国县樟木乡源坑村一处农田里,村民傅德玉正忙着移栽绞股蓝。这是他第二年种植绞股蓝,种植了1.5亩。尝到种植绞股蓝甜头的他,对产业帮扶扶贫带来的好处由衷感慨:“多亏了镇干部的指导,现在一家人的生活不成问题了。”
 
    傅德玉的儿子几年前意外去世,儿媳妇改嫁,他和妻子承担起抚养孙子孙女的任务,生活处于贫困状态。被高兴镇政府列为重点扶贫对象后,帮扶干部引导他种植绞股蓝。他算了一笔账:种植绞股蓝每年可以收获五到七季,每亩平均采摘量可达到500公斤,公司按每公斤3元的保护价收购,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此外,夫妻俩还受聘在镇绞股蓝种植基地务工,每天有120元的收入。
 
    这是兴国县“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一例。该县推出“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模式,以长效产业和短效产业相结合,种养互补,确定了油茶、蔬菜、生姜、肉牛、灰鹅等16项扶贫产业,让贫困家庭在扶贫中延续“造血”。
 
    油茶树带来脱贫新路子
 
    连日来,在该县杰村乡含田村万亩油茶基地,200多名工人正忙着整地、新植油茶苗。在现场,精准扶贫对象刘和佳干得分外卖力,他以自家10亩油茶林入股基地,由基地负责管理,自己不用投资就能得到分红。此外,他还能拿到务工收入。
 
    在产业扶贫中,兴国县依托油茶产业精准扶贫,打造杰村乡、兴江乡两个万亩高产油茶示范园,并在其余乡镇建设2000亩高产油茶扶贫示范基地。通过“公司(能人)+基地+贫困户”的托管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以油茶林入股或基地务工等方式实现增收。由于新植油茶生产周期较长,至少五年才有收益,难以让贫困户在三至五年内脱贫,而低产油茶林实施低改后的增产,能够弥补高产油茶收益周期较长的不足。为此,兴国县充分利用原有低产油茶林资源,大力实施油茶低改,使贫困林户能在短时间内享受到油茶产业的产出效益。
 
    同时,兴国县探索“公司+合作社+林农”的油茶低改模式,林户通过申请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免费送油茶苗、有机肥和技术,公司按市场价格收购鲜桃、茶籽、茶油、茶枯等产品。此外,林户用茶籽壳向合作社换取食用菌菌包,再由合作社统一收购食用菌菇。通过这种模式,形成了循环产业链,基本实现了贫困户油茶低改“零投入”,大大增加了油茶产业的产出效益。
 
    目前,兴国县新种植油茶林4万亩,低产油茶林改造10万亩,覆盖林农2万多户,有5000多户贫困户参与其中,找到一条脱贫新路子。
 
    蔬菜棚成为脱贫新渠道
 
    近日,兴国县埠头乡垓上村村民周梅英忙着在蔬菜大棚里松土、施肥。她是单亲母亲,丈夫因病去世,一个人抚育几个未成年的孩子,生活极其艰难。但如今,得益于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她的压力减轻了很多。原来,周梅英正在劳作的蔬菜大棚属于官桥蔬菜基地,该基地是兴国县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合作基地,为学校提供新鲜蔬菜。基地返租了6个大棚给她,她只需要付出劳动,生产资料及销售等全由基地负责。现在,她每个月从基地不但能获得1500元的务工收入,还能得到每月不低于500元的分红,极大缓解了她的生活压力。
 
    在扶贫工作中,兴国县把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创新扶贫模式。引进学生营养餐食材加工配送企业,要求企业建立蔬菜种植和生猪、禽类养殖等种养基地。同时,引导企业通过合作、订单等模式,发展学生营养餐食材专供基地,从而带动贫困户参与订单生产,助力贫困村民脱贫增收。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该县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带动近4000贫困户增收。
 
    至2016年春季,兴国县有14个乡镇5.02万名学生实行统一供餐,待逐渐覆盖全县10万学生时,将有更多的贫困户从中受益,实现脱贫致富。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谢华蓉 记者萧森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