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村民在车头镇车头“农家书屋+电商”服务站管理员的帮助下网购生活用品。
|
|
□靳振华 特约记者黄崇发 文/图
4月21日,安远县新龙乡小孔田村“农家书屋+电商”服务站内,几名村民在津津有味地看书,而两位年轻人在站点管理员欧阳邦石的指导下制作电商网页、发布
产品销售信息。“放下锄头,啃起书本;拿起鼠标,做起电商。农家书屋+电商,让边远的农民群众也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欧阳邦石说。
去年以来,安远县积极顺应电子商务发展大潮,充分利用覆盖该县乡村的农家书屋,大力推进“农家书屋+电商”工程,“加”出了农村文化与电商互促共赢的新天地。2015年12月,该县在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会上就“农家书屋+电商”工作作了典型发言。在今年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上,市委把该县“农家书屋+电商”经验在全市推广。
改造升级
近年来,覆盖到乡村的农家书屋,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管理、书籍更新慢等原因,造成“门庭冷落”。但电子商务在全国风起云涌形成热潮,农民群众对其却好奇而又茫然。
一边是资源的闲置浪费,一边是电商的望而却步,成为基层工作的“两难”。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实践,安远县决定将农家书屋与电子商务进行有机融合,在该县实施“农家书屋+电商”工程,全力推进电子商务进村,将农家书屋重新“热”起来。
在凤山乡凤山村农家书屋,记者见到门口的电子信息显示屏滚动播放着信息“请赖云生、刘伟前来领取快递;新到书籍有大棚栽培手册、电子商务知识普及……”在“淘实惠”平台旁围着一群妇女正在选购生活用品,好不热闹。以往形同鸡肋的农家书屋成了“香饽饽”,大人孩子一有空就往这里跑。
安远县通过完善办公场所、建立网络系统、设置电子显示屏、摆设商品展示柜、安排管理员等措施,将农家书屋进行改造升级,打造了52个“农家书屋+电商”服务站。这些站点通过信息发布、快递收发等服务,成为电商产品交易中心、物流收发中心。
“原来的农家书屋就只有书,来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却成为便民富民的重要渠道。”凤山乡副乡长唐新灿告诉记者,有了“农家书屋+电商”服务站后,村民获取信息更加主动、高效,村民还能在网上购买物美价廉的消费品,帮助农特产品逐步走出大山,文化平台变身成了经济平台。
特色融入
文化资源变经济资源
三百山镇90后女孩唐婧大学毕业后,在网上开设了“糖帮主”米粄店。她将安远的“粄文化”融入产品推销包装当中,只要一扫包装中的二维码,便可了解安远的“粄文化”。产品一经推出,供不应求。
安远县是采茶艺术之乡、楹联之乡,又是东江源头、生态之都、客家摇篮,地域特色文化丰富。在推进电商进村工作中,该县积极引导电商企业注重文化创意、文化包装,将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融入外包装、生产工艺等品牌打造中,有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吸引力。
同时,安远县广泛开展故事传说、微电影、摄影、产品工艺流程、生产流程制作等文化征集活动,不断更新充实文化资源库内容,定时发布和推送电商企业和电商产品需求的文化信息,满足电商产品,特别是农副产品提升文化内涵的需求。
文以赋商,使电商产品身价倍增。安远县“本甄蜂蜜”网店店主陈伟坤将产品与安远的生态文化相结合,把蜜蜂的生长环境、采蜜过程,以及蜂蜜的制作流程,都拍成视频,放在网店上,并制成资料随产品寄出,让顾客了解到蜂蜜形成的优质生态环境。经过“文化附加”后,蜂蜜每公斤价格从60多元升至200多元,产品仍供不应求。
目前,安远县拥有“糖帮主”米粄、九龙山贡茶、原味香菇、三鲜粉等60多个品牌,因其与当地特色文化的有效融合,形成了独具安远特色的“三百山”系列电商品牌。
培训引领
文化惠民变文化富民
钟春梅是孔田镇的贫困户,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是在街道上贩卖水果,年收入只有7000元左右。如今,通过“农家书屋+电商”服务站点的培训指导,她已经把水果放到了网上商城销售,目前已赚得纯利润5万余元。
为将农家书屋真正实现由文化惠民向文化富民的转变,安远县加强“农家书屋+电商”站点管理员建设,为管理员提供免费的电商场所,并给予每月500元的专项补贴,在相关政策上给予优惠扶持。
在帮助村民实现电商交易的同时,安远县将各个“农家书屋+电商”站点打造成农村电商发展的孵化基地,站点管理员根据群众需求,定期举办电子商务知识培训班,解决群众在发展电子商务中存在的技术等难题,引导村民从事电商。
双芫乡合头村村民徐洪贵也是电商的受益者。徐洪贵种植的野生香菇因为销路不畅,总卖不到好价钱。在该乡“农家书屋+电商”服务站管理员的帮助下,徐洪贵不仅将香菇在网上卖出了高价,自己还学会了与客户订单交易,收入一下涨了上去。
目前,通过“农家书屋+电商”工程,安远县发展了农村网店1800家,有3万多农户参与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