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 正文内容

工信部定调2020新能源车产量200万 财政部表态车补稳定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9日

 
    每经记者 梁薇 
 
  在经历了“骗补”笼罩的2016年后,新能源汽车产业2017年能否恢复高速增长备受关注。NBD汽车从政策、市场、技术、配套设施等方面梳理了当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机会与挑战,以及2020年完成200万辆的可能性。
 
  而在近期举行的“百人会论坛”上,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工信部已经牵头编制《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其中明确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总销量的比例达到20%以上。
 
  在1月14~15日举办的“2017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以下简称百人会论坛)上,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要达到200万辆,2025年在新车销量中的份额要达到20%。
 
  去年受“骗补”事件影响,各类相关政策进行了相应调整,但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态度并没有改变,同时还寄予更高期望,将新能源汽车列为未来支柱产业。
 
  不过,据NBD汽车了解,政策在扶持产业的同时,也相应提高了技术门槛,补贴也在逐渐退坡,企业要顺利完成新能源汽车推广目标,难度也不低。
 
  清华大学教授陈全世向NBD汽车表示,政策目前的扶持力度还是很高,不仅仅表现在补贴方面,限牌、限号等因素也会促进电动车的购买,加上使用成本方面考虑,“2020年200万辆的产量目标,不难完成”。
 
  支持力度总体保持稳定
 
   苗圩在百人会论坛上表示,工信部已经牵头编制《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其中明确了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将达到200万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总销量的比例达到20%以上。
 
  中汽协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50.7万辆,同比增幅达53%。NBD汽车了解到,虽然去年增长迅速,但仍未能完成原定的70万辆销量目标。
 
  对于2017年的销售情况,中汽协虽未给出明确预期,但在陈全世看,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至少会有20%以上增长,“能达到50%最好”。
 
  NBD汽车计算发现,如以去年50.7万辆销量为基础,未来四年,按每年50%的增速增长,到2020年,销量可达到257万辆。但是随着补贴政策的逐渐退坡,要想实现每年50%的递增,要实现较困难。
 
  要实现快速增长,现阶段还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在百人会论坛上表示,“推动我国新能源车发展的是,我们有一套全球最全面的、最系统的政策体系。在‘十三五’期间,这一套体系也将继续发挥效用。”
 
  去年受“骗补”事件影响,外界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是否应给予补贴曾产生疑问,但不少专家认为,企业违规“骗补”属于监管问题,补贴还不能够马上撤出。
 
  在百人会论坛上,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就再次明确政策支持将保持稳定:去年底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联合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提出了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方案,已经发布实施,基本思路包括保持2016年到2020年,也就是在“十三五”期间补贴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支持方向保持不变,支持期限保持不变,支持力度总体保持稳定”。
 
  此外,“十三五”期间,新能源汽车规划对充电设施建设、技术规范完善等都提出了要求,政策的逐渐明确也增强了企业对产业发展的信心。
 
  车企技术、成本压力仍较大
 
   虽然,政策支持力度总体保持稳定,但去年以来,补贴政策、技术要求等已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企业方面认为,接下来面临的考验并不小。
 
  陈全世认为,新能源汽车补贴虽会退坡,但目前并没有完全撤出,而且政策扶持并不仅仅表现在补贴上,大城市限牌、限号也是促进电动车市场的因素,因此2020年200万辆的产量目标应该可以实现。
 
  而在技术层面,苗圩在百人会论坛上表示,《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动力电池系统的比能量将达到每公斤260瓦时,成本将降到每瓦时1元;到2025年,动力电池系统的比能量达到每公斤350瓦时。这就需要企业实现较大的技术突破。
 
  由于相比其他产业,电动车行业更多的是与传统燃油车进行竞争。因此,王传福认为,到2025年,即使电池成本降到每瓦时1元以内,按照同品牌、同配置测算,新能源汽车仍比传统车约贵20%~30%,因此补贴如在“十三五”结束时按时退出,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将面临压力。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则向NBD汽车表示,2020年要实现200万辆产量目标,一方面宏观调控很重要,要利用碳排放积分、5升油耗/百公里等条件,倒逼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力度,另一方面要依赖于最近几年电池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的力量、法规的力量会最终起到决定性作用。
 
  付于武进一步表示,未来,技术发展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政策引导、法规倒逼,还是不能少,“多重压力下,再来看企业这个市场主体的力量”。

分享: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