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 正文内容

山西国企欠薪54.6亿 副省长要求转股权卖资产还账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13日

    欠薪54.6亿 山西国企卖股权还账
 
  记者 祝嫣然
 
  在未来5年内,全省国有煤矿一律不新招聘普通矿工
 
  国企欠薪问题再次走进公众视野,在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欠薪成为稳增长、促改革的痛点。
 
  山西省副省长、省国资委党委书记王一新9日在山西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发表长达两万多字的长篇讲话,自曝“全省国资国企欠薪约54.6亿,拖欠社保118亿”,一时间引发舆论热点。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障职工薪酬既关乎社会稳定、防控风险,又涉及到改革惠民生的目的,也是推进国企改革的前提。如果连最基本的工资问题都不能解决,谈何推进国企改革?目前由于企业内忧外困导致部分欠薪问题,相关国企应高度重视。
 
  国企欠薪的内外因
 
  国企欠薪与国企困难、亏损、改革相关联。
 
  李锦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企欠薪有过4次相对集中的阶段。最新一轮国企欠薪问题,从2012年开始积聚,实际上许多省份都有欠薪的问题,目前主动披露的只有山西一省。部分集中在煤炭、钢铁等重化工业。不只是中西部,东部地区由于国资规模大、职工数量多,也有较多欠薪现象。
 
  国企欠薪具有复杂性。李锦分析,导致国企欠薪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外部原因,近几年来整个经济形势下行,多个行业产能过剩,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银行贷款收紧,企业借债更加困难,借新债还旧债难以为继,导致债台高筑。
 
  与此同时,部分国企没有及时转变发展方式,投资规模太大,缺乏流动资金,部分占用了职工薪金。而就内部管理而言,部分国企对资金的控制不够科学有效,对劳资关系不够重视。
 
  山西国企欠薪既是因为煤炭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也有企业自身原因。王一新表示,山西的国资国企以煤炭产业为主导,近些年煤炭价格忽而登上巅峰忽而跌入谷底。这也导致山西国有企业在改革的问题上,好的时候不想改,困难的时候改不动,一次次与重大改革机遇擦肩而过。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企业确实困难发不出工资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企业以各种理由故意拖欠职工工资。关键是企业负责人应高度重视,着力解决。
 
  “我们有两万多亿的国有资产,并且,每年还维持着庞大的投资,为什么投资还有钱,工资社保就可以欠着呢?根子上还是理念问题。”王一新说。
 
  然而,由于一些国企规模大、职工数量多,欠薪问题不是思想上重视就可以解决,还是需要用改革的方法解困脱困。
 
  解决问题需大力改革
 
  李锦表示,目前国企改革首先要保障职工薪酬,这一点不容置疑。不能在大谈国企改革的同时,却无法解决职工工资这种最基本的问题。欠薪问题不容拖延,这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企业的正常运营,更关乎改革的举措能否顺利开展。
 
  正如王一新所说,“在改革过程中一定要优先考虑好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只有广大职工群众支持改革,我们做的事才有根基,否则站不住脚。”
 
  山西省列出了解决欠薪问题的时间表,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李锦认为,山西不仅有勇气揭露问题,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办法,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值得其他省份借鉴。
 
  王一新强调,每个单位作个测算,下个大决心,宁可投资压一点,或者转让部分股权和资产,力争在今年的五一劳动节到来之前,把历年拖欠的工资和社保全部还清。
 
  他还表示,要建立起约束企业随意进人的机制,在进人的总量和结构上,要有明确的与产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相挂钩的约束机制。如在未来5年内,原则上全省国有煤矿一律不新招聘普通矿工,而是从现有人员中进行调剂。
 
  李锦表示,解决国企欠薪问题的思路,应该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依法治理,发挥国有经济的整体优势,尤其是要立足长远,通过大力改革解困脱困,提出解决问题的时间表和途径。
 
  “对于特别困难的企业,中央和地方财政应该给一部分资金支持,以保障职工的工资和社保。政府应组织专门的机构负责清欠。此外,目前产业工人工资普遍较低,在对国企高管进行薪酬改革之后,对基层职工的薪酬保障也要跟上。”李锦说。

分享: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