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文化种子 摘贫困帽子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15日
2月9日,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元宵文化旅游节开幕,吸引大批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再次引爆乡村旅游的热潮,这是该市文化扶贫的成果之一。近年来,瑞金市在叶坪乡黄沙华屋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针对红军村的文化底蕴和生态优势,通过完善文化设施、推进文化旅游等措施,迅速把华屋建成“红色旅游特色村”“脱贫攻坚示范村”,不但让村民畅享文化成果,也让经济发展贴上文化标签。
激活文化基因
叶坪乡华屋是“十二五”贫困村,2012年前人均纯收入只有2230元,119户群众有103户仍居住在土坯房中。扶贫先扶志,为此,瑞金市大力发掘当地的红色资源,激活红色基因,推出了以文化扶贫带动物质扶贫的工作思路,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革命教育,坚定对党信念。瑞金市组织写作小组深入华屋挖掘红色历史文化,蹲点采写走访每家每户,收集整理革命故事,发掘的“17棵松”等典型故事,不仅感动了村民,也迅速向外传播,央视纪录片《长征》第一集还特别报道了“17棵松”的故事。
开展感恩教育,注入精神动力。通过设立道德讲堂,开展每月一次学习宣讲活动,开展“孝心村”建设,开辟政策宣传长廊,开展“你摘牌、我服务”志愿服务行动等文化活动,为村民注入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盘活文化资源
四年前的华屋,村落破败,杂草丛生,物质的落后同时造成村民文化的荒漠。《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华屋遵循“文化建村”的理念,按照宜居宜游、留住乡愁的思路,华屋大力营造文化景观,建设文化场所,修建开发了一祠一馆、一亭一路、一展一台等文化设施。
为了留住美丽乡愁,华屋建成了66套整齐划一、错落有致、具有浓厚客家风情的住房,同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原有土坯房进行了修缮,把土屋里的农家用具归置整理,贴上标签,延续历史文脉。
为了让华屋的红色资源“活”起来,瑞金市结合华屋原始风貌,在“信念林”里修建了“信念亭”,修建了“长征体验路”,在17棵松树下修建烈士碑。全国各地来华屋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参观旅游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仅2016年就接待各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300多批次、2.5万多人,接待游客15万人次。
用活文化标签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华屋把文化建村与产业富村结合起来,让文化设施成为文化旅游的基础,把文化因素作为商品营销的标签,为村民脱贫致富带来了巨大利好。
加强文化传播,营造浓厚氛围。华屋抓住参加红军和振兴发展两个好故事,加强对外宣传。2013年1月10日,新华网以“17棵松八十年红”报道了华屋故事之后,华屋的故事频频出现在各级媒体。
用好文化标签,助推致富产业。养蜂是华屋的传统产业。村里发展电商后,村民看准了“17棵松”的文化传播力,对华屋蜂蜜进行包装,华屋蜂蜜迅速成为网上畅销产品。同时,华屋充分利用好“红军村”的文化含量,利用电商销售水果蔬菜,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开展文化活动,推动乡村旅游。华屋组建了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把村民闲置的房子开辟为游客住宿点,打造了农家旅馆、农家乐,利用国庆黄金周、元宵节等时间节点,举办华屋乡村旅游节,大力做旺乡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