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有支部,党员带致富;入股拿分红,就业增收入……以前,靠种地为生的石城县小松镇耸岗村村民邓平秀一家收入微薄,生活举步维艰。受惠于当地的精准扶贫政策,如今邓平秀一家生活越过越好。“党的政策好,帮助老百姓解决困难和问题,我们的生活更有奔头了。”邓平秀对笔者说。
脱贫攻坚,党建当先。石城县把党旗插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在基层一线,破题党建,答好脱贫攻坚“考题”。2016年,该县精准扶贫工作成绩显著:全县脱贫9704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519元,增幅12.9%。
“双带党员”领致富
2月14日,石城县小松镇桐江村手套厂内机声隆隆,一派繁忙景象。该公司负责人许开礼说,公司春节前接到大量订单,生产计划已经排到了今年下半年,得马不停蹄加紧赶制。
提起许开礼,桐江村村民都竖起大拇指。他是省劳动模范,是带头致富和带领全村共同致富的“双带党员”。2007年,许开礼出资办起了小松镇第一家手套厂,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如今,他的手套厂年营业额有150余万元。
致富不忘邻里,看着村子贫困依旧,许开礼决心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2015年,许开礼联合该镇12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起了“扶贫车间”,优先吸纳安排贫困户进厂就业,让他们有了稳定收入。目前,该镇安排贫困户、移民搬迁户就业256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
为确保扶贫帮扶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石城县实施“三培两带”工程,引导基层党员创业大户带头与贫困群众结成“致富共同体”,通过项目上“拉”、技术上“带”、精神上“促”、资金上“扶”等举措,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
跟着党员干,能把幸福盼。近年来,石城县广大农村党员活跃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中坚力量。截至目前,该县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527人,建立党员示范基地80余个,直接带动3731户贫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项目书记”引富路
近日,石城县龙岗乡兴业种植(白莲)专业合作社里人头攒动,合作社正给入股贫困户发放分红。“我们能有现在的好日子,要感谢曾书记,是他引导我们走上致富路。”前来领取分红的村民赖丰城说。
赖丰城口中的曾书记,便是新南村村党支部书记曾甲良。新南村过去是一个经济薄弱村,2015年,曾甲良上任后,牵头成立了白莲种植合作社,吸纳该乡542户贫困户加入。通过实行“五统一分”模式,每个社员每年可获得原入股资金10%以上数额的分红。
2016年,曾甲良又引入石城沐荷农业公司,在当地建立了白莲保鲜基地,除了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贫困户种植的白莲外,还优先安排200名扶贫对象到基地就业增收。如今,通过发展白莲产业,新南村80%的贫困人口当年就实现脱贫。
扶贫攻坚,关键在于选优配强扶贫干部。石城县选拔致富标兵、创业能人等进入村“两委”班子,引导村组干部争当引领群众创业致富的表率。同时,从该县年轻后备干部中选派党员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全力帮助当地抓好产业项目发展。
在石城县,像曾甲良这样的“项目书记”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该县领办创办规模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富民项目的“项目书记”和村组干部多达140名,在推动富民强村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产业支部”兴富业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石城县木兰乡东坑村养殖户何朝亮望着自家山上成群的山地鸡,心里美滋滋的。经过3年的辛苦打拼,他彻底摘掉了“贫困帽”。
何朝亮早年家庭经济十分困难。3年前,正当何朝亮为生计一筹莫展时,木兰乡山地鸡养殖合作社党支部主动找到他,免费为他提供鸡苗,安排党员传授山地鸡养殖技术,帮助他发展山地鸡养殖。几年下来,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去年,他的山地鸡销售收入有7万多元。
小小山地鸡,如今成了木兰乡群众眼中脱贫致富的“金凤凰”。在木兰乡山地鸡养殖合作社,还有140余名养殖人员和何朝亮一样受益于山地鸡养殖。在合作社党支部的引领下,该乡90%以上的贫困户都参与了山地鸡养殖产业,养殖规模超过30万羽,每户年增收3200元以上。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为更好地引导产业发展,石城县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支部,一个支部一个堡垒”的工作思路,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上,着力构建“党支部+产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富民党建新模式,实现基层党建和产业发展双赢。
产业有支部,脱贫迈大步。该县“产业支部”建设逐步覆盖延伸,农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目前,该县已设立“产业支部”13个,建立“党建+产业”基地近30个,辐射带动上万名贫困户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