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 正文内容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目标下调 提升中小城市吸引力是关键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2日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目标下调 提升中小城市吸引力是关键 
 
  本报记者 定军 实习生 宇航 北京报道
 
  按照计划,2017年,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预计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这和2016提出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3个百分点的目标相比,有所降低。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降低,超大城市、特大城市落户比较困难等因素,都影响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快速提升。
 
  中国社科院城市所专职研究人员王业强指出,大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外来人口落户较难,未来可以考虑在城市群范围内更好地就业,也就是说,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应届生可以在大城市的周围落户就业。
 
  “但只有交通等基础设施跟上了,大城市周边对人口才能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他说。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目标下调
 
  根据近期公布的《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17年,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预计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1300万人以上。
 
  而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进城落户人口达16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3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2%,比上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近几年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增速的确在下降。2012年到2015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35.3%提高到39.9%,年均提高超过1.5个百分点。但是2016年这一提高幅度仅为1.3个百分点,2017年的目标则是1个百分点。
 
  河北工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王树强认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指标的下调是正常现象。“大城市实行的积分落户政策,和中小城市吸引力不足都导致了户籍人口的增速放缓。”
 
  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徐勇也指出,农业转移人口的确有不愿意在城市落户的情况。“因为现在城市给农民工提供不了稳定的就业,农村土地仍是农民的最后一道防线。”
 
  他指出,中小城市即使放开户籍,且农民工已经进城工作购房,但除非城市提供的福利保障稳定,他们才会选择转为城市户籍。
 
  那么,如何解决三四线城市吸引力不足的问题?
 
  201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提出,2017年要把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提高三四线城市和特大城市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三四线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
 
  另一个关键是就业。据了解,由于中小城市缺乏规模效应,就业机会较少,对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吸引力较小。
 
  大城市周边或成为新方向
 
  事实上,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要求,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
 
  王树强认为,为了推进城镇化发展,目前中国的政策方向有所调整,实现大城市、特大城市功能,向周边的中小城市疏解。“这一举措有助于缓解部分城市超规模发展带来的压力,有助于实现空间和资源的更合理配置。”
 
  而要“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交通。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需要加快建立与周边地区的轨道交通,在疏解人口的同时,使公共服务和就业机会在周边聚集。
 
  以纽约、东京、伦敦等国际大城市为例,在城市周边有几百个小城镇,这些小城镇通过快速轨道交通与大城市实现了连接,但是中国目前大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小城镇主要是通过高铁,地铁和快线还不多。
 
  目前,北京到平谷、上海到昆山等地的地铁和快线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中。未来,类似的周边交通网络的建设有望快速推进。
 
  此外,《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还提出“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方面提出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居住证制度全覆盖,将农业转移人口有序纳入住房公积金缴存覆盖范围,提高城镇化质量。另一方面,也提出加快编制粤港澳大湾区、海峡西岸、关中平原、呼包鄂榆等城市群发展规划。
 
  王业强指出,一方面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强;另一方面,中小城市人口承载能力还有很大空间,但由于就业机会少等因素对人口的吸引力比较低。
 
  下一步,要在城市群内部形成合理的空间功能分工,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可以在城市群范围内更好地实现资源的配置和协调。
 
  “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力。交通等基础设施跟上了,才能对人口和产业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要在城市群范围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城市群内部医疗教育等各方面的公共服务要大体相当。”王业强说。

分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