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银行 >> 正文内容

上半年中资美元债发行量翻10倍 中资行发行768亿美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18日

    本报记者 黄斌  实习生 江昱妍 北京报道
 
  随着国内融资环境的收紧,今年以来,中资企业海外发债的势头颇猛。
 
  “今年上半年亚洲区(不包括日本、澳洲、新西兰)G3债券(指以美元、日元或欧元计价的债券)发行状况良好,整体较去年增长82.1%,属于亚洲地区较好的年景。从占比来看,中资企业发行的美元债约占60%,为亚洲地区最高。”德意志银行资本市场北亚区总监李民宏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2017年中资企业美元债发行规模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因为“2016年发少了。”
 
  彭博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中资美元债发行1334只,规模总计1682亿美元。相比2016年同期的144只和560亿美元,发债数量翻了近十倍,发债规模大约翻三倍。
 
  其中,银行发行的美元债占比最高,达46%,市场人士分析,这主要得益于监管的宽松和银行资本补充压力的综合驱动;房地产企业发行规模占比15%,位居第二;而2015-2016年间风头无两的城投类美元债,今年几乎绝迹,上半年仅发行了2只,总规模8亿美元。
 
  短期海外融资需求高涨
 
  中资美元债数量上的快速增长背后,债券期限开始呈现短期化趋势,这源于监管部门的收紧。
 
  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固收研究主管张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2017年上半年,发行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美元债数量和占比明显增多,共985只,占总发行量的73.84%;相比之下,2015年债券发行期限均在一年及以上,2016年上半年发行3只期限1年以内的美元债,下半年增长到118只,占总发行量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从境外借入一年期以上资金,需要得到发改委的批复,而一年期以下不需要。”张瑜解释,“因此在境内融资环境趋紧的情况下,企业海外短期融资需求高涨。”
 
  发债主体结构上也发生较大变化。彭博数据显示,2016年,共发行42只城投类美元债券,总规模125.8亿美元,较2015年同比增长86.37%。但2017年上半年,城投美元债仅发行2只,规模8亿美元。
 
  “境外投资者对国内城投公司美元债需求还是比较强的。”某中资银行香港分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城投美元债存在隐性政府担保,具有高票息、低风险的特征,但随着政策加码,今年海外投资者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银行海外发债占比46%
 
  今年上半年,中资银行共发行美元债768亿美元,占比46%;排在第二位的是房地产公司,规模244亿美元,占比15%。
 
  张瑜分析称,中资银行海外融资在成本上具有优势,而近两年在资本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部分银行资本补充压力突出,叠加央行、发改委和外汇管理局对银行海外发债政策的进一步宽松,共同推动2017年银行海外发行美元债热情高涨。
 
  李民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银行发美元债单笔规模也较大,且银行作为发债主体的下沉,例如,德意志银行近期主承销的重庆银行美元债是该银行的首只海外债券,之后徽商银行、南阳银行等均发行了同类债券。
 
  房地产企业的海外融资,则遭遇一定程度的限制。
 
  2015-2016年间,恰逢证监会改革公司债,房企借势发行大量公司债,甚至出现国内发债融资提前偿还海外高息美元债的情况。但2016下半年以来,监管逐步收紧房企发债,中资房企美元债发行大幅复苏。
 
  2017上半年,房企发行美元债数量,已超过2016年全年;募资规模244亿美元,高出2016年全年发行规模近75%。但二季度以来,发改委对房企海外债批文收紧,房企美元债的期限开始变短,规模也在下降。
 
  张瑜称,从二季度房企美元债期限分布来看,期限大于10年的数量和规模都逐年减少,债券平均期限有所下降,期限在一年内的债券占比提升。二季度发行一年期以下债券5只,发行审批流程受监管调控明显。

分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