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腾讯帝国:人均2000标签 日均计算量1.5万亿次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18日
证券时报记者 刘筱攸
我们每一次在互联网应用上的交易和交互,都会留存数据,而这些数据,可以提取出我们的地理位置信息、身份信息、消费信息、行为信息等,进而,屏幕后面的互联网公司借此把我们“画”出来。
手握13亿用户的腾讯,怎样把我们“画”出来?答案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轮廓:腾讯云副总裁、腾讯金融云负责人朱立强在出席由证券时报举办的AI金融探路者峰会上透露,每个用户被腾讯标记的标签达2000多个,通过这些标签,腾讯可以不断分析我们是谁、我们要干什么、我们想干什么。
2000个标签画出你的模样
之所以能够搜集并标记多类型标签,首要原因是腾讯庞大的有效用户数。据记者了解,腾讯沉淀下来的海量用户数据,大概可归类为账户数据、交易数据、商户数据、QQ平台数据、微信平台数据、安全平台数据。而腾讯为了能“画”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对这些数据进行计算,日均计算量达到1.5万亿次。
是的,1.5万亿次。这是腾讯云副总裁、腾讯金融云负责人朱立强在峰会上透露的数据,而另外一个令人吃惊的数据是——腾讯目前累积了1000亿条用户关系链。这些数据会被用来干什么?一言以蔽之:多层次身份分析、多维度行为刻画、多场景风险评分。
你的手机支付信息、你在理财通的理财习惯和风险偏好、你的公众号都关注了什么等,这些都是腾讯给用户标记的标签。
在腾讯眼里,每个用户都会生成一个用户画像,而“画”出人们样子的,就是以上标签。当然,这还远不是全部,腾讯标记在每个用户身上的标签,达2000多个。
数据被用来做什么?
数据可以被用来做什么?首先,腾讯可基于用户历史购物行为,分析用户偏向的消费轨迹;其次,这些数据被实时提取到后台数据仓库,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分析等方式后,腾讯逐步得到精准营销客户方式的依据:比如哪些用户适合在微信窗口渠道推荐、哪些广告适合在客户的朋友圈投放等。这就是智能营销。
反欺诈是数据另外一项重要的应用。记者了解到,信贷欺诈行为较前几年大为升级,呈现非标准模型、非固定手段和非可追踪环境的特点。反欺诈所需的数据量也今非昔比。
腾讯云具备天然海量数据优势与运算能力,承担主要反欺诈智能。朱立强阐述了腾讯云反欺诈的逻辑,首先,信贷申请欺诈行为的主要类型是仿冒他人身份申请、黑中介包装资料、黑名单用户 、利用工具批量申请。
发现疑似欺诈行为后,腾讯云要做的事情是:一判定什么人在欺诈;二判定对方用什么工具,腾讯云会在后台做虚假设备检测、中介设备检测、以及非常用设备检测;三判定对方使用什么网络,检测是千万级恶意IP,还是中介网络;四判定对方做了什么事,有没有使用异常APP等。
看似简单的反欺诈逻辑,却需要海量数据的实时调用、检测和并发处理。目前,腾讯云有50多个全球数据中心、700多个数据加速节点、700多万个域名提供名解析、20T的整体宽带规模。
最为重要的,数据可以推动腾讯在金融科技领域站稳脚跟。腾讯的金融板块——FIT(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分为支付基础平台、理财投资平台、证券交易平台、通讯充值业务、创新金融应用。FIT在最大化地将数据化用在智能投顾、智能营销、智能审批、智能定价、个人征信、反欺诈、网络保险等等,FIT早已低调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