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银行 >> 正文内容

监管围剿消费贷流入楼市 贷款银行要求补充消费凭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21日

 
    围剿消费贷流入楼市,各地监管正在收紧。
 
  继北京、深圳、江苏后,广州也发文要求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管理,防范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9月13日,央行广州分行、广州银监局等发出通知称,商业银行原则上不发放金额超过100万元或期限超过10年的个人综合消费贷款。
 
  有股份行信贷人士表示,限制100万元或10年以上消费贷,相当于是对流入楼市的消费贷的“精确打击”。目前,大行对消费贷款把关相对较严,主要是股份行、城商行略松。
 
  打击消费贷违规流向
 
  8月以来,北京、深圳等地监管部门也发出通知或情况通报,对消费贷流入地产开展调查。北京银监局要求对单笔贷款金额20万元以上的个人消费贷款、单笔贷款金额100万元以上的个人经营性贷款等开展重点自查。
 
  9月19日,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报告显示,2017年3月以来,短期消费贷款同比走势大幅攀升,明显偏离稳中有升的零售额同比,预计新增异常短期消费贷款金额中至少有3000亿流向楼市,约占新增短期消费贷款总额的30%。其中,9成流向粤闽苏沪川冀。
 
  央行数据显示,前7个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1.06万亿,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而去年全年仅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8305亿。8月份住户部门短期贷款增加2165亿元,环比增加2倍。
 
  对银行而言,小微和消费贷款,风险定价能力比较高,在解决风控难题之后,银行有较强动力推动消费信用贷款。
 
  央行广州分行的通知更为具体,要求商业银行规范个人消费贷的用途,确定金额和期限,注意把握消费贷款投放节奏。具体为:商业银行应针对不同业务品种和贷款对象,综合考虑借款人收入、负债、贷款用途、担保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个人消费贷款的金额和期限。此外,商业银行要合理把握个人消费贷款的投放规模、投向、结构、节奏、切实加强风险管控。
 
  对于贷前、贷中和贷后监管,该通知要求商业银行进一步明确各类消费贷款产品准入标准,细化用途范围。严格贷前交易背景真实性调查,加强受托支付审查和资金流向监测,强化贷后贷款用途验证和管控。应从交易价格、借款人消费需求、消费意愿与动机等维度对消费的合理性进行深入分析,多方查验贷款用途的真实性和合规性,确保信贷资金用于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正常需求。严禁个人消费贷款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投资以及支付购房首付款或偿还首付款借款等行为,不得发放无指定用途消费贷款。对已抵押房产,在购房人没有全部归还贷款前,不得以再评估后的净值为抵押追加贷款。
 
  广州安易达互联网小贷总经理徐北表示,严禁个人消费贷款用于生产经营。表面上有抑制资金流向房市的意思,但更多是担忧个人消费贷的无清晰借款用途的增长。
 
  从2017年银行中报观察,上市银行中,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南京银行等消费贷款增速较快,分别达155%、34%、41%、91%、64%。建行主要是个人自主贷款产品增加。
 
  严查借款人消费凭证
 
  贷后管理一向是银行信贷风控的难题之一,在此次监管调查中,多家银行开始要求借款人提供消费贷的消费凭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获悉,多位借款人反映,广州、深圳等地多家银行分支行已要求消费贷款的借款人在一定期限内提交消费发票、消费凭证等。
 
  “我们接到监管部门通知,要求借款人大额消费贷款必须提交发票等证明。如果客户不提交,可能会对以后办理业务造成影响。”有股份行信用卡部门人士表示,只要证明真实消费就可以,发票金额不限。
 
  此外,多家银行表示已停止发放期限10年以上的消费贷,有的将消费贷的期限缩短至5年或暂停额度。其中,某大行深圳分行近日要求除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以外的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包括房商通、抵质押额度贷款等),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不得以未解除抵押的房产抵押(二次抵押)发放个人消费贷款。
 
  该通知称,2017年以来部分地区和金融机构的个人消费贷款(包括短期消费贷款、中长期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快速增长,其中个别金额较大、期限较长的消费贷款与日常消费属性不匹配,存在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风险。
 
  “北上广深先后打压房屋抵押消费贷款,包括限买,限卖,限贷,限抵押等,房子的金融属性逐渐消退。”有银行业分析师表示。
 
  央行广州分行、广东银监局在该通知中明确提出,自2017年10月起,广州地区各商业银行应于每月12前通过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金融互动平台”以及广东银监局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的“区域特色”模板报送《个人消费贷款产品月度监测表》。广东省内其他地区商业银行应当向当地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和银监分局报送数据。

分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