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场出现了震荡中重心下移的趋势,但盘面显示出多头并非束手待毙,仍然在努力寻找能够撑起大厦将倾的盘面。比如说,金融股在近期的活跃就是如此。只可惜功效不强,看来,市场的风格切换尚处于酝酿期,那么,如何看待这一信息呢?
风格切换尚在酝酿期
的确,从近期盘面来看,虽然小盘股依然是市场的主流热点,汉王科技、鼎龙股份 等小盘新股的疯狂走势就是如此。但是,浦发银行 等银行股、华泰证券等券商股已有所异动,所以,有分析人士认为,主流资金的意图是进行热点切换也并非空穴来风。
更何况,目前市场也具备着一定的风格切换的基础,比如说,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的联姻,不仅仅意味着银行股的再融资压力略有减轻,而且还意味着银行股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切入到新的经营领域。浦发银行就可以借助中国移动而介入到移动支付领域,打开了该行新的成长空间预期。再比如说,近期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相关信息渐趋增多,意味着股指期货这一金融创新措施渐行渐近,这对于券商股来说,无疑带来了极强的业绩增量空间。尤其是融资融券,不仅可以提升交易量,而且还可以带来新的融券融资的增量收益,所以,券商的业绩提升空间乐观。与此同时,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对权重股的股性也有一定的激活推动力,毕竟会有更多的资金涌入到这些银行股、保险股等权重股中,股价走势自然会有所乐观。
只不过两个因素的存在,使得风格切换尚处在酝酿期。一是资金面因素。因为就以目前沪市区区千亿元的交投,是难以支撑起金融地产股等大市值品种的活跃的。而且,从以往经验来看,风格转换其实还与基金的实力有关联。回顾近年来的走势不难看出,在2006年底至2007年初,也有一个艰难的风格切换过程,当时游资热钱把握的小盘股、低价股风起云涌。但银行股、地产股等品种出现了相对低调的走势。不过,随着“5·30”行情的出现,银行股等蓝筹股在基金的牵引下反复活跃,完成了热点切换。而且,在此过程中,基金的发行也近乎疯狂,出现了配售的情况。如此来看,目前基金发行节奏虽然较快,但尚未达到风格切换的资金要求。
二是行业氛围。目前市场参与各方对银行业、地产业的担忧尚未完全消除,尤其是地产业的调控预期仍然存在,这并不利于地产行业的活跃。所以,目前风格切换,虽然有一些苗头信息,但尚需要时间的配合以及后续成交量放大因素的配合,如此看来,风格切换已处酝酿期,只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尚未能迅速占据市场主流。
提前布局 抢占制高点
当然,考虑到目前全球以及我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前提,金融地产股、钢铁股等传统产业的蓝筹股的确具备了一定的股价活跃基础,所以,在操作中,也不宜忽视他们未来逞强的可能性。故保险资金在近期似乎已未雨绸缪,提前把握风格切换所带来的投资机会。
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媒体所透露出的保险资金并购信息。有媒体报道称,中国人寿 董事长杨超在全国人大会议开幕式间隙透露,在已持有广东发展银行少数股权的情况下,希望再买入另外一家全国性银行的控股权。后虽然澄清,但分析人士认为,在中国平安 控股深发展、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联姻的信息刺激下,不排除中国人寿在近期进一步加大对银行股投资力度的可能性,如此来看,保险资金有望抢占未来银行股等蓝筹股活跃行情的制高点。
二是对行业景气复苏的蓝筹股也予以积极跟踪。较为典型的有钢铁股,近年来,钢铁行业的整合使得钢材价格的大起大落现象有所缓解,钢铁生产厂商的价格话语权能力有所回升,如此来看,钢铁股在近期有涨升的趋势。而保险资金在武钢股份等钢铁股中则布置较重仓位,可以分享行业积极变化所带来的投资回报。当然,从目前保险资金的运作来看,他们对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也有一定的战略目光,比如说,杉杉股份等新能源股就有保险资金深度介入的特征。可以说,目前保险资金的运作能力的确大大提升,不仅可以把握产业发展的投资回报,而且还可以把握证券行情发展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