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保险业何时才能坦然过3·15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祝剑禾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7日

  每年3·15,都是各保险公司最紧张的日子,因为消费者对保险行业的投诉量几乎年年“名列前茅”。这其中不排除因保险产品具有相当的专业性,条款较多理赔繁杂,不乏消费者买了保险之后不明白自己的权责范围。但是更重的板子当然应该打在保险公司的身上,为了好看的财务报表要业绩冲保费,导致在营销员的销售环节往往存在有意误导消费者的行为,从而产生了大部分的纠纷。不过要解决这些问题,让保险业渐渐摆脱3·15的恐惧阴影,仅仅依靠保险公司的力量还是不够的。

  首先,监管层面有责任引导保险行业转变发展模式,遏制保险产品的销售误导行为。保险行当在国内的历史不算久,但是势头迅猛,尤其是前些年各家保险公司在保费主导的“狗骨头”后一路狂奔,怪招迭出,在产品开发上重投资轻保障,在产品营销上采取人海战术,最终酿成产品危机乃至整个行业的信誉危机。而这首先就要怪监管层面扔的那根“狗骨头”,即片面注重行业量的发展。监管层面必须及早建立和完善整个行业科学的全面考核、监管体系了。

  其次,保险公司尤其是几家巨头,应该率先规范自身的销售行为。不过随着保险中介的兴起,保险产品的产销分离,保险公司有了新的借口:我能管好自己的营销员,但是管不到代理中介。允许营销员随意夸大自己产品的保障范围,欺骗消费者,这绝对不是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所能容忍的,自然也会给企业的售后理赔带来麻烦。另外,保险公司还应该多开发一些简单易懂的保险产品,并在简化理赔手续等环节上多下工夫。

  再者,一个易被忽视的问题在于保险营销员的个人保障过低,这也是引起消费者对保险行业普遍不信任的关键所在。就像今年两会当中有提案指出的那样,国内保险营销员均属于非企业雇员,存在双重纳税和社保缺失的问题,使得其在靠业绩提成过活的压力下只能拼命抢份额争保费。如此,保险营销员在推销产品的时候就难免“天花乱坠”,消费者就难逃被忽悠的遭遇。而这个问题需要税务、社保等相关部门协同解决。

分享:

来源: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