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保险业严监管仍在持续 新年首周开出千万罚单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9日

    毫无疑问,2017年是保险行业的严监管之年,“1+4”号文以及相关规章制度大量下发,各种检查、罚单、监管函数量激增。据统计,2017年仅保监会官网公布的相关政策及通知就达60多份,与人身险或财产险相关的文件也均超过200份。
 
  而种种迹象显示,保险业的严监管仍在持续。进入2018年的第一周,保险行业开出的罚单达17份,罚款达千万元。保监会还发出一份风险提示,直指对保险公司开年业绩举足轻重的保险产品“开门红”销售。
 
  保险业严监管仍在持续 
 
  在新年首周开出的17份罚单中,被处罚的保险公司既有大公司,也有中小保险公司,被处罚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这17份罚单罚款金额合计达1019万元。
 
  例如北京保监局发出的两份处罚决定书,一份是对复星保德信北京分公司的行政处罚,原因该公司存在未按照规定报送或者保管产品说明会录音录像资料且逾期不改正行为,被罚40万元,相关负责人共计被罚28万元。另一份是对中国人寿北京分公司的行政处罚,原因是中国人寿北京分公司存在欺骗投保人的行为被罚30万,相关负责人被警告并合计被罚23万元。
 
  而民生人寿福建分公司更是在1月2日连吃五份罚单,共计被罚81万元。该公司被处罚的原因包括欺骗投保人,承诺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其他利益,将保险产品的结算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国债利率、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进行片面对比以及妨碍依法监督检查的问题等。
 
  此外,海航机票因违规搭售保险被罚25万,海航销售公司向海南监管局提出了陈述申辩,但被驳回。
 
  “开门红”遇强监管
 
  每逢岁末年初,保险公司都会开展“开门红”活动。“开门红”是现有销售行业中特有的一个销售节点,为促进产品的销售,在此期间产品的宣传推广以及销售推动力度相对较大。“开门红”对于保险公司十分重要,从往年的情况看,“开门红”业绩甚至会占到全年保费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比重,业内一直有“开门红则全年红”的说法。
 
  而2018年“开门红”在新年即遭遇强监管。1月3日,保监会发布专门针对“开门红”的风险提示,直指以往“开门红”期间存在的乱象。保监会称,开门红期间,为冲业绩,保险销售人员利用活动炒作概念,以“即将停售”、“限时限量”、“产品打折”等概念向消费者推销产品,诱导其冲动购买“开门红”产品;此外,有的销售人员利用活动期间的产品销售政策夸大宣传,在介绍分红型、投资连结型、万能型等人身保险新型产品时,以历史较高收益率进行披露、承诺保证收益等夸大宣传或不实宣传的行为,进而误导消费者投保。
 
  而在元旦前最后一个工作日,保监会还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人身保险治理销售乱象打击非法经营专项行动的通知》,表示将重点治理人身保险销售、渠道、产品、非法经营等各类市场乱象问题。由于各保险公司的“开门红”产品大多为寿险产品,因此《通知》也被看做是专门针对“开门红”的监管加码。
 
  保险股价应声回落
 
  业内人士认为,在强监管之下,保险公司的“开门红”业绩今年将出现负增幅缩水甚至负增长。中信保诚人寿产品部此前发布的一份《同业公司开门红营销第一阶段情况快报分析》显示,多家保险公司营销渠道开门红新单保费收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下滑幅度在14%到25%之间。
 
  除了业绩,去年在A股市场上表现亮眼的保险股,在如此强监管之下今年还能延续强势吗?新年首周的四个交易日里,保险股的表现并不好,除了第一个交易日大多红盘外,后三个交易日出现连续下挫。特别是1月3日,保险股在当日午后集体跳水,保监会发布关于“开门红”的风险提示被认为是直接原因。
 
  不过,机构仍看好保险业发展以及保险股的走势。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曾公开表示,我国寿险保单持有人只占总人口的8%,人均持有保单仅有0.13张。业内人士认为,强化监管加码之下,保险业发展的核心逻辑并未更改,保险业仍将有着较强的发展前景,而保险股依然是优质避险的金融白马股。

分享: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