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袁子懿 宋易康
2018年是金融强监管年。近期银监、证监以及保监会都连续出台政策,对十九大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予以落实,继续推进金融去杠杆、去通道,防控金融风险。在这样的强监管背景下,有17家已披露招股的中小型银行,迈上了闯关IPO之路。
证监会近期分别于1月9日、10日及12日连续在其网站发布更新16家企业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16家企业中包括6家商业银行,分别为苏州银行、青岛农村商业银行、哈尔滨银行、威海市商业银行、青岛银行以及江苏紫金农村商业银行,其中有农商行2家、城商行4家,3家银行来自山东省,2家来自江苏省。
根据证监会最新公布的排队情况来看,目前有17家中小型银行机构正在排队上市,其中有多家已排队IPO发审会超一年以上,随着现阶段大发审委政策变化,就目前集中披露上会速度来看,堰塞湖现象有所缓解,银行IPO的进程将有望得到推进。
第一财经记者从A股IPO进入排队审核状态的长沙银行内部人士处获悉,该行或于2018年上半年登陆A股。据悉,长沙银行于2017年12月4日再次更新招股说明书申报稿,该内部人士称,长沙银行增资扩股事宜已经获得监管部门批准,注册资本增至人民币34.3亿元。
扎堆闯关
17家排队上市的银行中,长沙银行、徽商银行、哈尔滨银行、威海市商业银行、浙江绍兴瑞丰农商行、江苏紫金农商行、西安银行、浙商银行、厦门银行、厦门农商行、重庆农商行这11家银行拟在上证所主板上市;郑州银行、兰州银行、青岛农商行、苏州银行、青岛银行、江苏大丰农商行等另外6家银行拟登陆深交所中小板。
从审核状态来看,共有8家银行进入预先披露更新状态,浙商银行、徽商银行、西安银行等5家银行处于已反馈状态,另有厦门银行在内4家银行仍处于已受理状态。其中,徽商银行的排队时间最长,根据证监会网站披露消息,徽商银行初次递交招股书申报稿的时间为2015年6月,此前两度中止,其中一次中止长达7个月之久。
此外,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目前正在排队的这17家银行的保荐机构相对集中,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皆有5家银行将其作为保荐机构,招商证券同样列位第一梯队,囊括4家银行的保荐项目。另外,中金公司保荐2家银行、银河证券保荐1家。而东吴证券与国元证券作为联合保荐机构各有1家银行IPO项目。
回顾A股市场,2016年是银行上市最多的一年。据统计,2016年共有9家中小银行获证监会IPO核准批文,其中包括江苏银行、贵阳银行、杭州银行、上海银行4家城市商业银行,以及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农村商业银行、无锡农村商业银行、吴江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5家农村商业银行。相比之下,2017年银行IPO成果寥寥,多数银行整年都处于排队状态,仅有成都银行一家成功上市。
有业内人士认为,就目前的排队情况来看,2018年有望成为银行IPO丰收年。另一部分人持“悲观”态度,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在证监会和银监会双重严监管下,银行机构IPO顺利过会绝非易事。
17家银行各自招股书显示,目前这17家银行业在报告期内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皆属于平稳向上走势,但另一方面,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城商行净息差平均值和农商行净息差平均值多呈下滑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银监会年报显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自2014年至2016年分别为1.60%、1.94%、1.9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2014~2015年分别为1.25%、1.67%,呈增长态势。而在这17家银行中,多数银行不良贷款率都呈逐年上升态势,仅大丰农商行、紫金农商行、青岛农商行三家农村商业银行呈逐年下降态势,但不良率相对较高。苏州银行、重庆农商行、长沙银行3家银行近三年数据较为平稳。其中,不良贷款率最高的是青岛农商行及江苏紫金农商行。这两家银行2016年不良贷款率超过了银监会年报中1.91%的平均值。
华创资本的银行业分析师张明认为,中小银行是监管套利的重灾区,监管层对乱象的整治会影响中小银行的业务,“过去几年很多中小银行提出‘资产规模三年(或四年)翻番’这样的目标并在2014至2016年实现,这里面就有大量的所谓‘三三四’业务在支撑,而现在‘三三四’业务是监管的重点,因此银行业务的增速会放慢。”
中小银行“补血”有方
过去的2017年,银行业面临强监管施压、利差收窄以及2018年资产扩张等多重因素。在此背景下,2018年银行业要扩大规模再生产,资本实际上已经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上市银行积极发行优先股、次级债,非上市银行扎堆排队IPO,“补血”热潮已经开启。
据统计,这17家银行中,超过10家以上的银行资本充足率自2015年开始逐年下降。以2017年的数据来看,其中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最高为江苏大丰农村商业银行和青岛农村商业银行。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未来在监管强化的背景下,资本的规模决定了银行成长的空间,资本对银行的意义更明显,银行未来资本补充压力将更大。
眼下,短期资本需求紧张的状态下,中小银行上市的迫切程度有所增加,目前排队的情况也反映了这个事实。银行将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资本补充。
对于已上市的银行,发行优先股和可转债成为主要手段,2017年三季度以来,已经先后有建行、招商银行完成了总计人民币约875亿元优先股发行。而主动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来“补血”的做法,在四季度也呈现井喷式增长。11月份,二级资本债总计发行1148亿元,环比增长逾60%,创下年内发行新高。另外,可转债成银行“补血”新宠。截至2017年12月25日,A股上市银行中待发的可转债规模高达1765亿元。而过去十年中,仅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民生银行发行过可转债,合计850亿元。
而对于未上市的银行,发金融债及上市则成为“补血”的重要手段。相比金融债,公开上市补充资本量更大,上市后的公司还能进行持续补充机制,未来可以在市场上发行优先股、可转债。因此,上市成为中小型银行最重要的“补血”手段。
但曾刚认为,外援式融资扩充资本金不是长久之计,“从长远看,银行还需要尽快进入集约化发展模式中,不能一味通过资本补充来获得规模业务增长,资本也有昂贵的成本。银行最好能够走出资本集约化发展模式,建立内援融资体系,靠自身盈利积累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非一味通过外援式融资扩充资本金。监管强化将引导银行从规模扩张至上转变为效益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