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独家获悉,新华人寿明年有望继国寿、人保、太保、中保后,成为第五家在香港上市的保险公司。
据悉,新华人寿上市整体框架性方案已经确定。由于新华人寿偿付能力现仅为30%多,远低于监管层最低的100%的要求,所以,在今年下半年将进行私募融资,使公司偿付能力达标监管红线。
新华人寿前三大股东分别是中投、苏黎世和宝钢。作为富有资本市场运作经验的三大股东,三家公司在新华人寿上市问题上达到高度一致。至于为什么选择先H后A,有业界人士解读认为,主要是H股上市比较方便便捷,市场的认同感好于A股市场。目前,A/H公司股价倒挂8家公司中,保险就占据三家。
据苏黎世金融服务大中华/东南亚区首席执行官陈志宏公开透露,苏黎世正与中投和宝钢集团就新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融资计划进行积极磋商。他表示,“我们就进一步融资以促进新华人寿的发展进行了积极商讨。”他并不排除新华人寿首次公开发行(IPO)的可能性。
据悉,中介券商的竞标已经落下帷幕,中金等公司获得主承销团队资格。下一步,上市前期准备工作将有条不紊地进行。
新华人寿上市之路颇为复杂。早在2000年,新华人寿引进4家外资股东后即明确提出了上市目标,并很快获得了保监会的支持。但历时5年,A股上市计划几经波折,后又曾转向登陆H股,依然未果。期间,前总裁关国亮挪用资金事件东窗事发,上市计划至此彻底被搁置。如今,随着中投入主,新老股东在上市问题上达成一致,上市计划再次提上议程。(上海证券报)
新华人寿有望成为第五家在香港上市的保险公司
据悉,新华人寿上市整体框架性方案已经确定。由于新华人寿偿付能力现仅为30%多,远低于监管层最低的100%的要求,所以,在今年下半年将进行私募融资,使公司偿付能力达标监管红线。 新华人寿前三大股东分别是中投、苏黎世和宝钢。作为富有资本市场运作经验的三大股东,三家公司在新华人寿上市问题上达到高度一致。新华人寿明年有望继国寿、人保、太保、中保后,成为第五家在香港上市的保险公司。
新华人寿简介
新华人寿保险公司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于1996年8月成立的全国性、股份制专业寿险公司,经营业务包括各类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2000年8月,公司成功地向瑞士苏黎世保险公司、国际金融公司、日本明治生命保险公司、荷兰金融发展公司4家国外保险公司和金融集团增发了总股本24.9%的股份,而且入股资金已在2000年底全额到账,使公司注册资本增至12亿元以上。在国内保险企业中率先实现了资本国际化,这标志着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在与国际保险业接轨的进程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并真正驶入了国际化发展的快车道。
2002年是新华公司快速扩张和快速发展的一年。这一年,面对中国入世后保险业全面开放、市场竞争加剧所带来的严峻形势,全体新华同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敢于面对竞争,勇于迎接挑战,实现了公司有史以来又一次大的跨越:保费收入高速增长、市场份额大幅提升、分支机构迅速铺设,综合费用严格控制,实现了快增长、低投入、高效益的经营形式。 2002年,公司实现保费收入79.83亿元,超过了公司前六年保费收入的总和;公司筹建并开业19家分公司、46家中心支公司,提前三年完成全国性机构网络布局,跨入全国大中型寿险公司的行列。公司市场份额由2001年的1.61%上升到3.51%,继续稳居国内寿险市场第四位。
进入2003年,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投资市场连续低迷、机构建设投入巨大的严峻形势下,公司实现了效益与规模同步增长。特别是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公司全体同仁上下一心,取得了防治非典与业务发展的双胜利。公司目前已经拥有29家分公司,73家中心支公司,416家营销服务部。总资产达到173亿元,市场份额达到4.81%,连续七年保持赢利。特别是7月份,新华保险保费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标志着新华已经步入全国性大中型保险公司的行列。公司金融服务集团建设迈出了步伐,上市工作稳步推进,新大厦已经在长安街上拔地而起,新核心业务系统即将上线。这一切,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积蓄了强大的力量,为公司愿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发展平台。
回顾新华公司成立七年来的发展历程,公司的股本由五亿元猛增到十二亿元;公司的机构从一个作业主体扩充到在国内拥有29家分公司;公司的员工队伍从几百人成长到十几万人。七年来,公司的经营思想不断丰富、成熟,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不断培育、提升,公司的管理体系不断清晰、完善,公司的骨干队伍不断壮大、成长。所有这一切,都已载入新华发展的史册,也为新华未来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9月底,新华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中国保监会的批准筹建。除“新华人寿”这一核心子公司外,新华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架构下还包括已成立运营的经纪公司、代理公司以及正在筹建或筹划中的财产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健康险公司、养老险公司等子公司,将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优质的风险保障和投资理财服务。目前,公司集团化运营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2005年,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10.8亿元,同比增长12%;市场份额达到6.1%,稳居寿险市场前列。截至2005年底,公司总资产达605亿元,总体实力持续提升。目前,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在全国拥有34家省级分公司,166家地市级中心支公司,779家营销服务部,内外勤员工近14万人。
2006年1-3月,公司经营全面实现“开门红”:实现保费收入76.35亿元,同比增长67%,增长率同业领先;市场份额6.25%,稳居国内寿险市场第四位。业务保持快速发展、发展局面日趋均衡、经营效益显著提高、管理指标明显提升是今年一季度公司发展的四大亮点。
2008年度,新华保险规模保费收入突破550亿元,与同比增长超过70%、高出国内寿险市场平均增速近23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相比,新华保险核心业务保费增速更值得关注:个险新契约、续期业务、银代期缴、法人短险等核心业务保费收入同比增速超过80%,超出总体规模保费增速,业务结构保持良好且核心业务稳健发展。(中国金融网综合 )
据悉,新华人寿上市整体框架性方案已经确定。由于新华人寿偿付能力现仅为30%多,远低于监管层最低的100%的要求,所以,在今年下半年将进行私募融资,使公司偿付能力达标监管红线。 新华人寿前三大股东分别是中投、苏黎世和宝钢。作为富有资本市场运作经验的三大股东,三家公司在新华人寿上市问题上达到高度一致。新华人寿明年有望继国寿、人保、太保、中保后,成为第五家在香港上市的保险公司。
新华人寿简介
新华人寿保险公司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于1996年8月成立的全国性、股份制专业寿险公司,经营业务包括各类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2000年8月,公司成功地向瑞士苏黎世保险公司、国际金融公司、日本明治生命保险公司、荷兰金融发展公司4家国外保险公司和金融集团增发了总股本24.9%的股份,而且入股资金已在2000年底全额到账,使公司注册资本增至12亿元以上。在国内保险企业中率先实现了资本国际化,这标志着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在与国际保险业接轨的进程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并真正驶入了国际化发展的快车道。
2002年是新华公司快速扩张和快速发展的一年。这一年,面对中国入世后保险业全面开放、市场竞争加剧所带来的严峻形势,全体新华同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敢于面对竞争,勇于迎接挑战,实现了公司有史以来又一次大的跨越:保费收入高速增长、市场份额大幅提升、分支机构迅速铺设,综合费用严格控制,实现了快增长、低投入、高效益的经营形式。 2002年,公司实现保费收入79.83亿元,超过了公司前六年保费收入的总和;公司筹建并开业19家分公司、46家中心支公司,提前三年完成全国性机构网络布局,跨入全国大中型寿险公司的行列。公司市场份额由2001年的1.61%上升到3.51%,继续稳居国内寿险市场第四位。
进入2003年,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投资市场连续低迷、机构建设投入巨大的严峻形势下,公司实现了效益与规模同步增长。特别是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公司全体同仁上下一心,取得了防治非典与业务发展的双胜利。公司目前已经拥有29家分公司,73家中心支公司,416家营销服务部。总资产达到173亿元,市场份额达到4.81%,连续七年保持赢利。特别是7月份,新华保险保费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标志着新华已经步入全国性大中型保险公司的行列。公司金融服务集团建设迈出了步伐,上市工作稳步推进,新大厦已经在长安街上拔地而起,新核心业务系统即将上线。这一切,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积蓄了强大的力量,为公司愿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发展平台。
回顾新华公司成立七年来的发展历程,公司的股本由五亿元猛增到十二亿元;公司的机构从一个作业主体扩充到在国内拥有29家分公司;公司的员工队伍从几百人成长到十几万人。七年来,公司的经营思想不断丰富、成熟,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不断培育、提升,公司的管理体系不断清晰、完善,公司的骨干队伍不断壮大、成长。所有这一切,都已载入新华发展的史册,也为新华未来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年9月底,新华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中国保监会的批准筹建。除“新华人寿”这一核心子公司外,新华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架构下还包括已成立运营的经纪公司、代理公司以及正在筹建或筹划中的财产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健康险公司、养老险公司等子公司,将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优质的风险保障和投资理财服务。目前,公司集团化运营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2005年,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10.8亿元,同比增长12%;市场份额达到6.1%,稳居寿险市场前列。截至2005年底,公司总资产达605亿元,总体实力持续提升。目前,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在全国拥有34家省级分公司,166家地市级中心支公司,779家营销服务部,内外勤员工近14万人。
2006年1-3月,公司经营全面实现“开门红”:实现保费收入76.35亿元,同比增长67%,增长率同业领先;市场份额6.25%,稳居国内寿险市场第四位。业务保持快速发展、发展局面日趋均衡、经营效益显著提高、管理指标明显提升是今年一季度公司发展的四大亮点。
2008年度,新华保险规模保费收入突破550亿元,与同比增长超过70%、高出国内寿险市场平均增速近23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相比,新华保险核心业务保费增速更值得关注:个险新契约、续期业务、银代期缴、法人短险等核心业务保费收入同比增速超过80%,超出总体规模保费增速,业务结构保持良好且核心业务稳健发展。(中国金融网综合 )
保险投诉网调再调查:新华保险被诉最多
理赔难!一直是困扰保险消费者与保险公司的顽疾,虽然长期“服药”,却效果不佳。最近《证券日报·保险周刊》联合搜狐理财频道与口碑理财网,对保险消费者的投诉进行调查,通过网络调查结果的再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许多的理赔难“难”在消费者与保险公司之间缺失一种公开透明的沟通机制。本刊将持续关注消费者在保险消费中的种种“不满意”与保险公司作出的回应,让理赔更透明,更通畅。
推荐阅读
最勇敢秀色的性感女星(组图)
房价已与普通百姓无关
北京单价新地王注册资本仅5000万 成品油价月底每吨或涨200元 国资委:禁止央企进地产无依据 亿万富翁办公室内被离职员工砸死 2200页报告揭开雷曼破产真相 勇于为艺术献身的女星(组图) 有人说,买保险就像买衣服,这话还真不假,常常架不住导购的“百般”忽悠,头脑一热就买瞎了。随着买保险的人越来越多,保险投诉的也越来越多。援引网络保险调查数据,2009年,保险消费者投诉中寿险投诉占了七八成,车险成为被投诉最多的险种,人保和新华分列产、寿险被诉首位。
被投诉最多的寿险公司
——新华保险
据搜狐理财频道“保险投诉绿色通道”数据, 2009年,“保险投诉绿色通道”共收到有效保险投诉50条。其中,寿险消费领域投诉35条,占比70%。而寿险公司中新华保险成为被投诉最多的保险公司,被投诉14次,占了总数的四成。其中涉及的产品有银保分红险、吉庆有余A、红双喜新C型、福如东海A款、成长阳光少儿两全保险等。
位列被投诉次数第二是中国人寿 (601628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被投诉7次,涉及其两全保险、国寿 (601628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吉雅泰保险B等多款产品。除此之外,平安人寿 (601628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泰康人寿、太平洋 (601099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人寿、信城人寿、联泰大都会、光大永明人寿均有被投诉记录。
该调查还显示,寿险消费者投诉的主要内容为银保销售误导、业务员欺骗销售、办案无故拖延、退保困难、业务员离职保单无人管理、投保迟迟收不到保单等事由。
据《证券日报·保险周刊》记者了解,上海保监局统计的2009年全年信访投诉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接到的涉及寿险的信访投诉多达730件,财险为196件。
很显然,寿险依然是消费者投诉最多的领域。其作为市场上保险公司竞争的重头领域,各家产品品种繁多,保险合同设计复杂,消费群体又主要是个人,所以消费者很容易被误导。
值得欣喜的是,部分保险消费者的投诉受到了保险公司的重视。2009年50位通过网络投诉的消费者中,10余位投诉得到了保险公司的正面回应。被投诉最多的新华保险处理问题的态度最令网友满意。
不久前保监会曾发布《人身保险业务基本服务规定》,从销售前、销售中和销售后三个阶段进行了规范。例如,销售前,保险公司应建立符合保监会规定的投保提示制度和专人负责的回访制度;销售中,销售人员应在向投保人提供投保单时附格式条款,并向投保人提示保险产品的特点和风险;销售后,保险公司应在犹豫期内对合同期限超过一年的新单业务进行回访。
被投诉最多的财险公司
——人保财险
2009年搜狐“保险投诉绿色通道”在财险消费领域共收到有效投诉14条。其中人保财险成为被投诉最多的财险公司,被投诉4条,其中3次是投诉其车险,剩余1次投诉其房贷险。
另外平安财险被投诉3次,中华联合保险公司2次,安邦保险2次,其他涉及公司还有华安保险、大地保险等。在收到的这14条财险消费领域投诉中,12条涉及车险,投诉内容基本针对车险定损理赔慢、车险赔付迟迟不到账。
据悉,2009年深圳市保险同业公会保险消费者权益服务总站共受理了各类保险投诉咨询案件210起,其中电话咨询135起,立案受理的投诉案件75起,其中结案72起,结案率为96%。从投诉所涉及的险种来看,车险50起,占比最大,接近67%,其他财产险8起,寿险17起,占23%。
随着电话车险的迅猛发展,除了理赔外,车险消费者也或将更多的面临假保单、销售误导等新的问题。
客户投诉最多的城市
——北京
在“保险投诉绿色通道”中的50条保险投诉中,其中9家来自北京,广东、上海并列第二,均为7家。
根据北京保监局公布的数据,北京去年全年处理2063件信访投诉事项。指导行业协会加强合同纠纷调解工作,累计调解案件466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3.6%。上海保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保监局2009年全年共接到信访投诉926件。
比较京、沪两地监管机构公布的信访数据,通过监管渠道投诉保险纠纷的消费者远远高于网络投诉的频率。相对网络投诉而言,更加透明的信访机制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最集中的不满意服务
——保险条款看不懂
搜狐网友保险调查显示,12.25%的网友最不愉快的经历中选择了“保险条款太复杂,看不太懂”;12.05%的网友选择了“推销员说得天花乱坠,实际上差很远”;另外,经常收到骚扰性电话,感觉个人信息被泄漏;买保险时代理人天天见,买完后找不到人以及理赔复杂困难等也成为“众矢之的”。
而不管是保险合同看不懂还是推销员夸大其词,总之顾客最不满意的就是“被忽悠”!
最流行的银保营销语
——“保险又理财”
在银行购买保险时,超过50%的被调查搜狐网友反映,保险不被说成保险,而被说成储蓄,或者投资,近20%的认为银行过分宣传保险高收益。
实际上,银保误导销售的“六大罪”已在坊间广为流传,包括不谈保险谈储蓄、不讲保障讲理财、长期保险说成是短期、期缴产品讲成趸缴、宣传高收益、隐瞒费用扣除。但从调查来看,这些“罪状”依旧屡禁不止,被“说服”的消费者依然有增无减。
从投诉内容来看,保险公司“七大罪”依然是那些不知被提了多少年的“老毛病”,比如银保销售误导频发,“说明会”、“联谊会”陷阱重重,保险霸王条款,意外险常见意外假保单,车险定损麻烦理赔慢,买保险容易理赔难,保险业务员“忽悠”销售。
同时,从口碑理财网网友投诉案例中,我们也发现网友遇到的问题也大多集中在上述七大病症上。证券日报
理赔难!一直是困扰保险消费者与保险公司的顽疾,虽然长期“服药”,却效果不佳。最近《证券日报·保险周刊》联合搜狐理财频道与口碑理财网,对保险消费者的投诉进行调查,通过网络调查结果的再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许多的理赔难“难”在消费者与保险公司之间缺失一种公开透明的沟通机制。本刊将持续关注消费者在保险消费中的种种“不满意”与保险公司作出的回应,让理赔更透明,更通畅。
推荐阅读
最勇敢秀色的性感女星(组图)
房价已与普通百姓无关
北京单价新地王注册资本仅5000万 成品油价月底每吨或涨200元 国资委:禁止央企进地产无依据 亿万富翁办公室内被离职员工砸死 2200页报告揭开雷曼破产真相 勇于为艺术献身的女星(组图) 有人说,买保险就像买衣服,这话还真不假,常常架不住导购的“百般”忽悠,头脑一热就买瞎了。随着买保险的人越来越多,保险投诉的也越来越多。援引网络保险调查数据,2009年,保险消费者投诉中寿险投诉占了七八成,车险成为被投诉最多的险种,人保和新华分列产、寿险被诉首位。
被投诉最多的寿险公司
——新华保险
据搜狐理财频道“保险投诉绿色通道”数据, 2009年,“保险投诉绿色通道”共收到有效保险投诉50条。其中,寿险消费领域投诉35条,占比70%。而寿险公司中新华保险成为被投诉最多的保险公司,被投诉14次,占了总数的四成。其中涉及的产品有银保分红险、吉庆有余A、红双喜新C型、福如东海A款、成长阳光少儿两全保险等。
位列被投诉次数第二是中国人寿 (601628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被投诉7次,涉及其两全保险、国寿 (601628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吉雅泰保险B等多款产品。除此之外,平安人寿 (601628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泰康人寿、太平洋 (601099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人寿、信城人寿、联泰大都会、光大永明人寿均有被投诉记录。
该调查还显示,寿险消费者投诉的主要内容为银保销售误导、业务员欺骗销售、办案无故拖延、退保困难、业务员离职保单无人管理、投保迟迟收不到保单等事由。
据《证券日报·保险周刊》记者了解,上海保监局统计的2009年全年信访投诉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接到的涉及寿险的信访投诉多达730件,财险为196件。
很显然,寿险依然是消费者投诉最多的领域。其作为市场上保险公司竞争的重头领域,各家产品品种繁多,保险合同设计复杂,消费群体又主要是个人,所以消费者很容易被误导。
值得欣喜的是,部分保险消费者的投诉受到了保险公司的重视。2009年50位通过网络投诉的消费者中,10余位投诉得到了保险公司的正面回应。被投诉最多的新华保险处理问题的态度最令网友满意。
不久前保监会曾发布《人身保险业务基本服务规定》,从销售前、销售中和销售后三个阶段进行了规范。例如,销售前,保险公司应建立符合保监会规定的投保提示制度和专人负责的回访制度;销售中,销售人员应在向投保人提供投保单时附格式条款,并向投保人提示保险产品的特点和风险;销售后,保险公司应在犹豫期内对合同期限超过一年的新单业务进行回访。
被投诉最多的财险公司
——人保财险
2009年搜狐“保险投诉绿色通道”在财险消费领域共收到有效投诉14条。其中人保财险成为被投诉最多的财险公司,被投诉4条,其中3次是投诉其车险,剩余1次投诉其房贷险。
另外平安财险被投诉3次,中华联合保险公司2次,安邦保险2次,其他涉及公司还有华安保险、大地保险等。在收到的这14条财险消费领域投诉中,12条涉及车险,投诉内容基本针对车险定损理赔慢、车险赔付迟迟不到账。
据悉,2009年深圳市保险同业公会保险消费者权益服务总站共受理了各类保险投诉咨询案件210起,其中电话咨询135起,立案受理的投诉案件75起,其中结案72起,结案率为96%。从投诉所涉及的险种来看,车险50起,占比最大,接近67%,其他财产险8起,寿险17起,占23%。
随着电话车险的迅猛发展,除了理赔外,车险消费者也或将更多的面临假保单、销售误导等新的问题。
客户投诉最多的城市
——北京
在“保险投诉绿色通道”中的50条保险投诉中,其中9家来自北京,广东、上海并列第二,均为7家。
根据北京保监局公布的数据,北京去年全年处理2063件信访投诉事项。指导行业协会加强合同纠纷调解工作,累计调解案件466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3.6%。上海保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保监局2009年全年共接到信访投诉926件。
比较京、沪两地监管机构公布的信访数据,通过监管渠道投诉保险纠纷的消费者远远高于网络投诉的频率。相对网络投诉而言,更加透明的信访机制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最集中的不满意服务
——保险条款看不懂
搜狐网友保险调查显示,12.25%的网友最不愉快的经历中选择了“保险条款太复杂,看不太懂”;12.05%的网友选择了“推销员说得天花乱坠,实际上差很远”;另外,经常收到骚扰性电话,感觉个人信息被泄漏;买保险时代理人天天见,买完后找不到人以及理赔复杂困难等也成为“众矢之的”。
而不管是保险合同看不懂还是推销员夸大其词,总之顾客最不满意的就是“被忽悠”!
最流行的银保营销语
——“保险又理财”
在银行购买保险时,超过50%的被调查搜狐网友反映,保险不被说成保险,而被说成储蓄,或者投资,近20%的认为银行过分宣传保险高收益。
实际上,银保误导销售的“六大罪”已在坊间广为流传,包括不谈保险谈储蓄、不讲保障讲理财、长期保险说成是短期、期缴产品讲成趸缴、宣传高收益、隐瞒费用扣除。但从调查来看,这些“罪状”依旧屡禁不止,被“说服”的消费者依然有增无减。
从投诉内容来看,保险公司“七大罪”依然是那些不知被提了多少年的“老毛病”,比如银保销售误导频发,“说明会”、“联谊会”陷阱重重,保险霸王条款,意外险常见意外假保单,车险定损麻烦理赔慢,买保险容易理赔难,保险业务员“忽悠”销售。
同时,从口碑理财网网友投诉案例中,我们也发现网友遇到的问题也大多集中在上述七大病症上。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