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old>> 赣州财经频道>> 赣州县域经济 >> 正文内容

齐筑绿色梦想 共襄美丽会昌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07日

览江望山生态美 会昌风景收眼底
 
    □陈珉 李岚 特约记者朱海鹏 记者曹建林 文/图
 
  ■开栏的话: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书写美丽中国赣州篇章,我市各县(市、区)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样板。本刊现推出“生态文明建设见行动”专栏,聚焦各地在绿色制度创新、“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与治理等方面的新举措新经验,展现我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新作为、新思考。敬请关注。
 
  走进春日的会昌,但见蓝天、绿地交相辉映。近年来,该县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功获批成为全省第三批生态文明示范县,被列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县试点。近年来,会昌县先后被评为中国宜居宜业示范县、省级森林城市、江西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A 高标准规划布局
 
  创新性开展生态执法
 
  发展大计,规划先行。会昌县聘请知名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对该县总体规划、生态建设进行了高标准、高起点的规划,按照“自然化、景观化、生态化、人文化”的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县建设总体规划,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以森林资源、水生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构架,优化产业布局。结合美丽生态建设对生态安全体系、生态环境体系、森林生态体系、水生态管理体系、生态景观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等系列进行了系统规划。完善了生态组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系统网络,确保生态监管无盲区,并通过争取政策扶助、扩大社会融资等方式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保障。
 
  “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水源地的监管,如今喝水比以前放心多了。”近日,文武坝镇小坝村村民李恒丰告诉记者。为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该县从生态执法改革中破题,做足力量整合文章,新成立县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在编人员3名,每年核定工作经费20万元并列入财政预算。同时,该县专门组建县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强化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一体化管控,对全县破坏生态环境资源违法的犯罪行为开展执法工作,有效解决生态执法领域各职能部门条状管理、职能重叠、多头执法、执法无力等问题。该县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整合环保、林业、水利、矿管、农粮等相关部门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精干力量,执法人员48人,实行集中办公、统一管理。执法大队承担着生态环境领域刑事案件和重大、疑难行政处罚案件的查处责任,主要涉及森林采伐、水污染防治、河道管理、渔业保护、畜禽养殖、污染环境、水土保持、矿产资源开采、土地管理、殡葬改革执法及其他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实现由生态违法案件的“单一执法”向“综合执法”的模式转变,执法效能显著提升,取得了“1+1>2”的效果。
 
  截至目前,会昌县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共执法382次,制止、查处非法捕鱼、非法采砂、非法排污案件160起,查扣违法采砂挖掘机、铲车15辆,全县关停拆除禁养区畜禽养殖场454家,栏舍面积114580平方米,查处畜禽养殖污染26起,企业加工污染2起。
 
  B 治理与保护结合 绘就靓丽城乡新画卷
 
  清晨,披着霞光前来会昌山国家森林公园晨练的居民总是络绎不绝。3月4日,文武坝镇居民吴斌带着妻子和孙子早早来到这里环湖慢跑、登山览景。他说:“这里的好山好水好树好空气,是金钱买不到的,我每天早晚要到这个城市‘绿吧’运动。”
 
  碧水需要蓝天的映衬,大地盼望绿色的点缀,为了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会昌县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资源开发、利用、治理、节约、保护方面,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为核心。该县建立生态执法黑名单制和奖惩制度,有效打击了生态环境资源领域违法犯罪活动,开启生态环境资源领域违法犯罪“黑名单”信息库,将重大生态行政违法案件和刑事犯罪案件信息纳入“黑名单”信息库,并在官方网站开设专栏公布有关案件信息。
 
  为推进生态治理修复工程,会昌县积极争取国家试点奖补资金,实施贡水上游饮用水源地保护、小密乡小密村废弃矿山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总投资超过15亿元的水生态文明建设PPP项目、东江流域生态补偿项目已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2.81平方公里,开展3个生态文明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完成人工造林1.43万亩,封山育林0.6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和退化林修复3.47万亩,森林抚育12.8万亩。
 
  在生态保护实践中,会昌巧念“三字经”,严格把好“禁”字关。切实履行一切开发建设活动都必须符合自然、生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严禁破坏生态环境和原有自然风貌的开发建设活动。对森林资源实行全面禁伐,对主要河道实行禁渔。严格把好“停”字关,对污染项目一律不引进,对造成污染的行为一律停止,特别是对汉仙岩风景区、东江源水源地等采取严格措施停止一切不协调的建设活动。该县已拆除“两违”建筑14.2万平方米,农村“空心房”253.7万平方米,整治工作综合测评位列全市第一。严格把好“转”字关。开创采砂管理新模式,从2016年3月开始,会昌县河道采砂不再通过公开拍卖转让采砂权,而是转由县国有企业会昌县正源矿业公司统一管理,采取“采售分离”的经营管理模式,避免了以往采砂权公开拍卖后出现掠夺式采砂行为的情况。
 
  会昌县对中央环保督查、中办专题回访反馈的21个问题,已基本整改完成。该县污水处理厂平均进水COD浓度达到规定标准,禁养区需关停的养殖场全部关停到位。在“净空”行动中,加快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中心城区建筑施工、道路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监管整治力度加大,完善PM2.5数据实时监测网络,提前超额完成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任务。全面深入推行“河长制”以达到“净水”行动目的,该县91条河流实施“一河一策”,扎实开展“清河行动”。石壁坑饮用水水源地、湘江、贡江水质实现根本性好转。大力实施“净土”治理,对危废产生单位实行严格管理。开展重点土壤污染源遥感核实工作,对29家企业进行摸底调查,确定了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并向社会公布。
 
  随着围绕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各类试点示范的同步铺开,会昌县生态特色更具优势。该县整合会昌山、师公岩、洞头雪莲山、清溪盘古嶂设立会昌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获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湘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列为全省第一批示范保护区建设,开启了湘江“母亲河”大保护快建设征程。广袤的乡村是“绿之源”,结合“绿”字招牌,该县打造的高排乡团龙村获批省级生态村称号,文武坝镇古坊村、筠门岭镇羊角村和洞头乡畲族村获得市生态秀美乡村称号,风景独好小镇入选赣州市首批特色小镇。其中,洞头乡先后被评为全国第二批“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乡镇、全省生态旅游示范乡镇、全省乡村旅游市级(4A)旅游景点、全省水生态文明试点乡。羊角村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羊角水堡修缮工程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客家文化生态保护活动,《汉仙岩的传说》列入市级“非遗”项目名录。
 
  C 产业绿色发展 筑生态底色增民生福祉
 
  2017年,总投资1.5亿元的会昌红狮每年10万吨工业固废水泥窑协同处置综合利用项目通过江西省环保厅环评审批。该项目建成后将解决红狮水泥固废处置乃至赣州市辖区及周边设区市废物处置难题,对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会昌县既不能躺在老祖宗留下的青山绿水上不作为,也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的乱发展,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给产业添绿。
 
  走马会昌县各乡镇,一块块光伏太阳能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伴随而来的是源源不断向外传输的清洁电能。2017年,该县建立了清洁能源工程与扶贫产业相连接机制,全县村级光伏发电站扶贫项目全面建成并网发电,243个行政村每村每年可增收5万元。目前,该县引进的盘古嶂风电场项目进展迅速,光伏发电装机接近50兆瓦。省天然气管网南支线(会昌段)项目顺利推进,县城区铺设燃气管网30公里并开始试运营。乡(镇)管道天然气项目前期工作已启动。生态扶贫合作造林1.04万亩,不仅浓厚了该县生态底色,还带动6200余人脱贫,增加了民生福祉。此外,该县2017年建设稻虾共生面积1000 亩、高标准农田1.93 万亩、市级标准化生态示范果园6 个,推广沼肥种植脐橙、蔬菜等农经作物13.7万亩。以汉仙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主打的生态旅游全面发展,洞头乡被认定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乡镇、市级乡村旅游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2%。
 
  与此同时,会昌县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探索出了一条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路径。“生态+农业”模式绿色农业发展蔚然成风,目前已打造百亩以上蔬菜基地28个,建设高标准农田1.93万亩,建成6个市级标准化生态示范果园,推广沼肥种植脐橙、蔬菜等农经作物13.7万亩。为给工业企业“添绿”,会昌对工业园区和排污企业废水、废气、危险废弃物等进行综合整治,确保达标排放、环保运行。燕子窝工业园30家企业“退城进园”全面完成。该县每年定期举办的民俗文化旅游节让以汉仙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名片的生态旅游全面发展,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渐成共识。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