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银行 >> 正文内容

监管不断加强升级 银行不良资产“假出表”无处遁形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6日

    ⊙记者 张玉
 
  银行不良资产“假出表”伎俩已暴露在阳光下。近日,海南银监局向三亚农商行、海口农商行等银行亮出行政罚单,剑指银行通过定向资管计划将不良贷款虚假出表、人为调节监管指标的违规行为。
 
  记者获悉,监管部门已将不良资产违规出表列入重点检查工作之一。在监管强光聚焦下,银行纷纷将不良资产打包放在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等平台上,用足“十八般武艺”主动真实化解不良资产。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银行“假出表”的基本套路有三种:签抽屉协议,暗中相互代持,叠加各类“通道”隐匿关联交易。但是,千变万化不离其宗,戳穿这些套路的办法就是穿透监管。
 
  银行大费周折将不良贷款“假出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粉饰监管指标,美化不良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
 
  “不良贷款从产生到最后实现清收、变现,这一周期通常要持续2年至3年时间。一些银行有监管指标上的压力,就不得不把不良资产转让出去,移出表外。”银行人士称。
 
  深谙出表套路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作为不良资产真实质量的第一知情者,一些银行为避免“贱卖”部分优质不良资产,遂采取“通道”类业务模式以实现所有权出表但收益权保留。
 
  所谓“通道”就是最终的资金方和起始的资产方都是银行,中间多了些“障眼法”。比如,所谓签抽屉协议就是银行将不良资产这个“坏孩子”暂时交给资产管理公司“领养”,私下签好协议,过几年再接回来。这是暂时的出表行为,最终风险的承担者还是银行自身。
 
  暗地相互代持,就是银行想方设法把这个“坏孩子”放在别人家,作为交换,也偷偷帮别家管“坏孩子”,私下再约定收益权互换,等过些日子再还回来。
 
  还有就是,通过各种信托、资管计划,设计出复杂结构,转了好几道手,银行把“坏孩子”卖了,但又让自家胞弟把“坏孩子”买回来了。以上种种,虽然面子好看了,可风险还是银行自己担着的。
 
  如今,这些手段都无处遁形。监管部门强调,不得违规通过签订抽屉协议或回购协议、通过各类资管计划违规转让等方式实现不良资产非洁净出表或虚假出表、不得利用空壳公司或设立其他平台与关联账户融资承接不良贷款。
 
  在监管高压下,银行加速不良资产真转让和处置。记者近日发现,银行频频在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等平台上挂牌转让其不良资产。根据这些平台的挂牌数据估算,一个季度内,上亿规模的不良资产在这些平台完成流转。
 
  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这些平台本身并没有排他性,银行可以在多个平台挂出要转让的不良资产。在上述平台上,来自煤炭开采、洗选业,白酒制造等行业的不良信贷资产收益权实现真实转让出表。与此同时,银行还在通过表内核销、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方式实现不良真实出表。

分享: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