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银行 >> 正文内容

“断直连”大限将至 微信支付宝接入银联方案初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0日

    本报记者 谢水旺 上海报道
 
  导读
 
  薛洪言还称,未来一段时间内,线上业务仍然大概率归网联独有,助力其发展壮大;线下业务(含条码支付)领域,则会鼓励两家清算机构开展适当的竞争。
 
  切断支付机构直连银行模式正在进行中。
 
  去年8月以来,继央行下发《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简称“209号文”)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简称“296号文”),银联和网联都在积极行动。
 
  支付机构接入银联还是网联,业内一直存在讨论,目前也比较模糊,较多观点认为,支付机构同时接入银联和网联两家清算组织是更优的选择。
 
  不过,一位接近监管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其实银联和网联的业务范围是有重叠的,“296号文”要求,银行、支付机构开展条码支付业务涉及跨行交易时,应当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系统或者具备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处理;“209号文”则没有明确网络支付业务的定义。
 
  微信、支付宝接入银联方案初现
 
  “296号文”要求,银行、支付机构开展条码支付业务涉及跨行交易时,应当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系统或者具备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处理;本规范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获悉,近期,在银联的一个培训会上,《微信与支付宝条码支付业务接入银联平台工作方案》(简称《方案》)流出。
 
  《方案》显示,微信、支付宝接入银联后,有两个主要变化,即收单机构和微信、支付宝之间的商户进件和联机交易通过银联处理,和通过人行大额系统进行资金清算。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这是为了切断微信、支付宝直连银行模式。国泰君安(17.720, -0.01, -0.06%)银行业研究员王剑指出:“原来是微信、支付宝和收单机构(指银行)直连,现在需要通过清算机构,比如银联或网联。”
 
  《方案》还称,为满足“296号文”的时间要求,总体原则是尽量让微信、支付宝及收单机构少改动,所以我们暂延用微信、支付宝的现有接口和对账文件格式。
 
  对于这份《方案》,银联、微信、支付宝均保持低调的态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别向蚂蚁金服和腾讯金融求证,蚂蚁金服相关人士表示:“我们正在学习《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接入银联的方案暂时不清楚。”
 
  腾讯金融方面则表示对此不予置评。
 
  银联方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银联作为具有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坚决拥护和贯彻央行各项监管政策,并积极推动产业相关机构加快市场规范行动,将各项监管政策落实到位。”
 
  支付机构或可同时接入银联和网联
 
  关于支付机构接入银联还是网联,业内一直存在讨论。
 
  去年8月,央行支付结算司下发“209号文”,根据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
 
  而银联是具备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21世纪经济报道曾报道,银联和网联业务存重叠,分配原则尚待监管明确。
 
  接近银联业务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断直连,接银联或网联,这是在落实央行政策。至于今后走哪个清算机构,要看服务、质量、价格等因素。”
 
  今年1月底,银联宣布,为银行、支付机构提供规范、优质的转接清算服务,新一代银联无卡业务转接清算平台经过近半年的运营检验,正式向各类成员机构全面开展大规模的各类业务承载服务。
 
  上述接近银联业务人士称:“这是对银联以前的无卡业务转接清算平台进行升级,为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希望升级后,大家多和银联合作。”
 
  至于网联方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截至3月13日,网联清算平台已接入341家商业银行和101家支付机构,累计完成资金交易转接清算91.85亿笔,成功交易金额超过2.54万亿元。
 
  “从切断直连的政策要求看,接入银联或网联都是合规的。从市场竞争角度看,网联与第三方支付机构有股权关系,且是纯粹的清算机构,与第三方支付机构也没有竞争关系;而银联既是清算机构又有支付机构,与第三方支付存在有一定的竞争关系。”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
 
  薛洪言还称,为确保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支付机构同时接入银联和网联两家清算组织是更优的选择。未来一段时间内,线上业务仍然大概率归网联独有,助力其发展壮大;线下业务(含条码支付)领域,则会鼓励两家清算机构开展适当的竞争。

分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