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赣州民生频道>> 赣州社会新闻 >> 正文内容

传承“非遗” 留住乡愁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30日

在上犹县“客家门匾第一村”、省4A级乡村旅游点——梅水乡园村的“客家门匾习俗传承基地”,游客在观看客家门匾题词故事。(资料图片)李伏学 摄
“九狮拜象”表演活动现场吸引了众多群众前来观赏。(资料图片) 李伏学 摄
 
    □黄姗姗 记者刘珊伊
 
  山明水秀,物产丰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上犹素有“水电之乡、旅游之乡、茶叶之乡、观赏石之乡、中国天然氧吧”的美誉。
 
  她是千年古邑,于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置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深厚,人文璀璨,是客家摇篮赣州的纯客家县之一,具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
 
  勤劳智慧的上犹客家先民在生产生活中不仅创造了丰裕的物质财富,也孕育了丰厚的精神食粮,其中就包括大量具有上犹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
 
  多姿多彩的“非遗”源远流长,是上犹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记录和传承上犹客家文化的“活化石”。同时,“非遗”作为地方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寄托着一种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近年来,上犹县采取景区+“非遗”、教育+“非遗”、文艺精品+“非遗”等载体,大力探寻“非遗”足迹,深挖“非遗”魅力,镌刻客家人对历史、对人文、对传统的那份温暖情怀,留住乡愁。
 
  景区+“非遗” 传承阵地雏形初现
 
  梦里水乡,美丽上犹。旅游文化是上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文章”。“非遗”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赋予旅游景区鲜明独特的个性,该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找到了这一契合点,“非遗”成为该县助推旅游景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走进上犹县省4A级乡村旅游点——梅水乡园村,在诗意盎然的山水风光中,一块块镶嵌在客家民居门楣上方的客家门匾非常醒目。梅水乡园村风景如画,游人如织,是赣南森林小火车的终点站所在地。
 
  上犹县努力将园村打造成赣南“客家门匾第一村”,并在园村建设完成了“客家门匾习俗传承基地”和客家门匾文化长廊,从而对该县省级“非遗”保护名录代表性项目“客家门匾习俗”进行展示宣传。
 
  同时,梅水乡新建村游客集散中心坐落着一座奇石博物馆,这里是上犹赏石文化城的中心地带。“赏石文化习俗”是上犹县的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该县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奇石资源,将赏石文化习俗悠久的历史源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景区建设,设立“赏石文化习俗传承基地”,在基地开展赏石文化展览,供游客观赏交流,既让游客感受了奇石文化闪烁千年的光辉历史和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促进了赏石文化习俗的有效保护传承,又增添了景区的文化气息,促进了当地奇石产业的发展。
 
  据介绍,更多的“非遗”元素设想正在实施或酝酿中:结合旅游产业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在旅游景区兴建一个现代化、综合性、有特色的“非遗”展示馆;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在景区集中兴建一批以传统手工技艺为核心的传习所,让传习所融入当地老街、特色建筑和民众生活中,让“非遗”项目在景区中活态展示传承,激活当地的“非遗”项目发展;通过景区集中展示、舞台表演、现场体验、节事活动、宣传书籍等形式,将“非遗”推进景区、乡村旅游点,设置游客互动体验环节,丰富景区阵地建设内容,提升景区文化禀赋。
 
  教育+“非遗” 传承保护稳步推进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的提出,当下“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关键点已转为如何在全社会合力推动“非遗”融入群众生活、回归百姓日常。
 
  上犹县致力于将“非遗”项目纳入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非遗”项目融入青少年群体和广大基层群众的生活日常,以及实现“非遗”的社会化传承。
 
  如今,来到上犹职业中专学校操场,映入眼帘的是憨厚敦实的大象、灵活小巧的狗牯狮、五颜六色的大狮子、翻转腾挪的祥龙、身披梅花的麒麟……这些造型动物在学生们的舞动下栩栩如生、形态各异,共同构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九狮拜象。
 
  “九狮拜象”是上犹县省级“非遗”保护名录代表性项目,是一项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传统民俗活动,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元宵节期间、重要节庆活动日和其他节假日进行表演。该县文化部门与职业中专学校联合开展“九狮拜象”表演培训,通过图片展示、知识讲授、编排表演等动静结合的方式,推动“九狮拜象”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发展,让青少年学生认识“九狮拜象”的来龙去脉,体会传统民俗活动的博大精深,提升广大师生的“非遗”保护传承意识。
 
  据了解,该县协调相关机制,大力推出教育+“非遗”保护传承品牌项目,持续推动“非遗”项目融入学校教育,精选“客家门匾习俗”“五股龙”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集中传承推广,让“非遗”走进课堂、走进书本、走进培训竞赛活动。同时,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省、市、县等大型文化活动,培养学生了解学习“非遗”的热情和兴趣,激励学生自觉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实践。
 
  此外,上犹县还借助民俗活动,借助“传习所”这一媒介,大力推动“非遗”在社会群众层面的广泛传播。每年的五月份,上犹县传承着另一项从清朝末年延续至今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端午节龙舟祭祀活动。龙舟祭祀活动与该县端午节龙舟竞赛活动相伴而生,由当地沿江两岸百姓按照同一姓氏组成队伍,在农历四月初一至五月初五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内,举行龙舟下水祭祀、送龙船茶祭祀、龙船收江祭祀、送龙船老爷上座祭祀等一系列祭拜仪式活动。该县文化部门选取开展龙舟祭祀活动程序较为完整、年代较为久远的姓氏,统一挂牌成立了该项民俗活动传习所,以鼓励当地群众不断继承和弘扬本土特色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
 
  截至目前,上犹县共挂牌成立了“梅岭温氏花灯习俗”“寺下周屋车马灯”“上犹山歌”“包米馃制作技艺”等21家“非遗”项目传习所。该县努力构建“非遗”+传习所的对外宣传模式,充分发挥传习所平台在全社会的示范引领效应,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发展的有效路径,增强社会各界对“非遗”的认同感和自觉意识,促进传统客家文化和民俗民间文化的薪火相传、根脉延续。
 
  文艺精品+“非遗” 特色作品屡结硕果
 
  “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关键在于找到“非遗”传统特性与现代审美趣味的契合点。
 
  上犹县大力挖掘提炼“非遗”地方独特元素和本土文化符号,着力打造“非遗”特色文艺精品,使之成为“非遗”走进人们现代生活的一种方式。
 
  该县立足自身实际,从本土“非遗”项目和民俗资源中汲取艺术养分、提取创作元素,创作了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富有文化积淀、具有地域特色的原创精品力作。
 
  舞蹈《黄元飘香》以上犹县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黄元米馃制作技艺”为题材,通过再现客家老表们和表嫂们“打黄元”时热闹的场景,展示了该县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客家民俗文化,彰显出上犹“非遗”的独特魅力。在第六届江西艺术节暨首届“百姓大舞台”群众艺术节精品节目展演上,该作品作为唯一一个代表我市参加此次展演的节目,一举获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颁发的全省“百姓大舞台”群众艺术精品一等奖。
 
  而以上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手工榨油”为题材创作的作品《打油佬》,则生动再现了独具客家特色的传统手工榨油生活场景。还有提炼上犹本土采茶戏元素创作的作品《山歌唱出客家情》,传递出客家表嫂们劳动丰收时的欢快和喜悦。
 
  据了解,该县主动将这些“非遗”特色作品推出去,积极参加省、市、县演出、比赛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黄元飘香》编导表示,对外文化交流不可或缺,一方面通过以演促兴,促进了“非遗”特色作品的细节完善,提高了作品的质量和水准,另一方面也借助更大的舞台提升了“非遗”项目的传播度和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上犹独特的文化遗产,推动上犹“非遗”项目的创新发展。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