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银行 >> 正文内容

2017银行理财收入普降 银行以何诚意立足大资管顶层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2日

    本报记者 杨晓宴 上海报道
 
  导读
 
  目前,已有不少银行在新发行净值型产品的说明书中明确收益分配方式,包括管理费、业绩比较基准,以及超额收益客户端可获得的收益百分比。此种模式下,银行究竟能够赚得更多,还是更少,将与具体的分配模式,以及客户最终的认可程度有关,存在市场博弈空间,目前难有定论。
 
  多份已公布的银行2017年报显示,去年银行理财业务收入减少,这块银行过去的“现金牛”业务,正面临不小挑战。
 
  建设银行2017年报显示,这与“向客户支付的收益率较上年明显提升,银行端管理费下降”有关。而根据2017年11月17日,监管层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意见征求稿)》,未来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资管产品,都需要回归代客理财本源。由投资人承担投资风险,银行不顾投资端实际收益,而能够自行决定兑付客户多少收益的时代,恐怕将一去不返。
 
  未来银行理财业务究竟能否“多赚钱”,目前来看存在较大的市场博弈空间。一方面,净值化转型后银行理财要明确管理费和超额收益分成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银行仍需要抓住客户基础这一最大优势,“以最大的诚意”留住客户。
 
  手续费收入最大降幅逾5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多份上市公司2017年报发现,去年理财业务收入下降较为普遍。
 
  以市场份额最大的工商银行为例,截至报告期末,其理财产品余额为3.01万亿元,市场占有率超10%,规模同比增长11.4%(全市场同比增速仅1.51%),但其个人理财、对公理财及私人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518.30亿元,同比是减少了10.74%。国有大行中,建设银行也披露理财产品收入为200.4亿元,同比减少2.42%。
 
  在股份行中,光大银行的理财手续费收入同比降幅最高,达54.5%,从2016年几乎“腰斩”至2017年末的34亿元。其次是中信银行,年报显示去年理财业务收入55.36亿元,同比降幅达21.27%。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银行2017年报显示,去年理财投资端收益比上年末提升约0.77个百分点,在整体理财产品规模同比增长15.55%的背景下为客户创造收益同比涨幅接近20%。
 
  一方面,“同比”数据意味着银行过去赚取高额“投资收益和兑付客户收益之差”的“舒服日子”过去了;另一方面,也说明去年银行理财市场的同业竞争较为激烈,银行争相“扛收益”、留客户。
 
  另外,招商银行年报披露的两组数据也分别说明了同样的问题。一是受托理财收入122.27亿元, 同比下降了14.69%;另外一组数据是非保本理财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40亿元,同比下降9.5%。
 
  针对理财业务收入下降的情况,招行年报解释称主要是因为“本年阶段性调降产品销售费率让利客户、表外理财规模有所下降及2016 年对受托理财收入完成权责发生制核算优化改造”。
 
  据招行年报显示,截至2017年末,其非保本理财规模同比下降了8.3%。从全行业来看,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7年银行非保本理财同比下降了4.1%。
 
  净值化、子公司化后能多赚钱?
 
  招行2017年报还披露了其他理财产品代销收入的情况,其中保险和基金代销收入同比均有所下降。特别是基金代销收入同比降幅达8.94%,年报解释称“主要原因是受政策和市场调整影响,本公司代销基金专户业务收入出现下滑”;而信托和贵金属代销收入同比都有所上涨,代理贵金属收入涨幅更是高达19%。
 
  不过,对于未来需要独立成法人公司的银行理财而言,未来能否继续在大资管市场占据如此重要地位,很大程度上依然有赖于自身产品体系。
 
  虽然央行统筹制订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还未正式下发,但资管产品要净值化管理已是明确不移的方向。
 
  未来银行理财业务的收入空间,将不再是过去简单粗暴式的“投资收益-兑付给客户的固定收益”,而是更多收取管理费的形式,并可参与一定程度的超额收益分成。
 
  目前,已有不少银行在新发行净值型产品的说明书中明确收益分配方式,包括管理费、业绩比较基准,以及超额收益客户端可获得的收益百分比。此种模式下,银行究竟能够赚得更多,还是更少,将与具体的分配模式,以及客户最终的认可程度有关,存在市场博弈空间,目前难有定论。
 
  以某股份行一只净值型产品为例,其产品说明书显示,该款期限为182天的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5.3%,客户仅获得超额收益的5%。如果最终投资确实能超过5.3%,对银行而言无疑是一笔可观收入;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5.3%最终无法达成,则按照实际收益给客户兑付收益,对银行而言,损失的是理财客户一直以来的对刚性收益兑付的“信任”。
 
  某银行资管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指出,上述情况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即银行赚多赚少,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还在于理财业务规模。银行最大的优势是客户基础,在资金端站在“食物链顶层”,若削弱客户的认可,引发“用脚投票”,则无异于“杀鸡取卵”。“当我们去看基金的时候,会觉得基金公司很赚钱,但实际上对于银行转型来做基金化的产品,还是需要有一段适应期。”上述银行资管部人士表示。

分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