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目前的存款竞争格局现状:会者不难 难者不会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8日
记者 马传茂 刘筱攸
不可否认的是,受“宝类”产品、货基、理财等对存款的分流,以及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考核落地、流动性管理新规、贷款派生存款减少等因素叠加影响,银行业存款竞争加剧,不乏有“存款大战”的声音出现。
不过,多位受访银行人士均认为,目前整体不会出现“大战”的现象,但在高度市场化的存款产品(结构性存款等)上,会出现激烈竞争,而这部分存款产品关联的则是利率敏感型客户。
“说存款大战有点过于惊悚,因为利率敏感型占比不算特别高,相应地适当增加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拾遗补缺即可,而对占比较高的一般性存款,各行都是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存款竞争策略。”一位股份行战略研究部门负责人称。
数据显示,去年末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含个人、单位)较年初激增1.79万亿元,涨幅约33%,今年结构性存款规模继续飙升,前两个月增量已达1.41万亿元,甚至成为中小银行的主要负债增量。
在一般性存款的竞争上,不同银行在不同地区的情况存在较大偏差。“今年的存款压力还是挺大的,尤其是个人存款方面,但整个深圳地区的个人存款都比较难做,主要还是要靠表内理财、结构性存款去吸引资金。与此同时,我们分行今年的对公存款、财政存款增长势头都还不错,这也延续了去年的存款增量结构。”一家大行深圳分行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一位华东城商行人士则表示,该行对公存款压力较大,目前的存款增量更多地来自代发工资等基础性存款、结算性存款、第三方存管、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等方面。他也称,现在的存款竞争格局就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这一现状也将导致存款竞争、定价乃至息差的分化。“旧的抓存款的方式可行性或者想象空间已经不大,长期来看,具有网点、服务、产品等优势的银行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的存款。”一位中部地区城商行高管称。
在银行业的2017年业绩会上,不同银行也披露了不同的存款吸收策略,譬如平安银行的主要策略就是集全行之力联动做代发,甚至建立专门代发团队,此外还计划通过收单业务获取零售存款。
交行副行长吴伟则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将通过多个方式优化负债结构,包括增加对流动性覆盖率(LCR)等流动性指标有较大正向贡献的稳定负债、通过提高客户粘性获取结算性等低成本负债,表内理财适当转化为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和一般储蓄等存款产品,并在科技金融方面寻求低成本负债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