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赣州民生频道>> 赣州社会新闻 >> 正文内容

传承文化血脉 领略非遗魅力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0日

国家级非遗项目“客家古文”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肖秋林在教孩子说唱客家古文。
国家级非遗项目于都唢呐“公婆吹”表演应用于民间嫁娶活动。
在市文化惠民周活动中,省级非遗项目“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观摩、品尝擂茶。
省级非遗项目“于都茶篮灯”参与元宵文化活动。
村民在祠堂门前表演省级非遗项目“银坑甑笊舞”。
 
    □叶海林 肖妍 记者刘荷英
 
  一方水土润泽一方文化。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素有“六县之母”之称的于都县,以其特有的山水风情,滋养出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闪烁着耀人光芒。于都县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2个,省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9个,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15个,县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44个。近日,记者走进于都县,了解当地的非遗文化,探寻其非遗传承保护取得硕果背后的故事。
 
  A
 
  抢救性记录 保存文化血脉
 
  今年元宵节前,当大多数人沉浸在传统新年的团圆、喜庆中,于都县文化馆的6名工作人员兵分两路,前往该县楂林、桥头进行民俗活动调查记录。于都县文化馆馆长谢弟铨告诉记者:“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是民俗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每逢这些传统节日,我们都会组织人员下乡采访、调查,收集、拍摄民俗活动及传承人的资料。记得2016年,我们的工作人员为了搜集非遗资料,从元宵节前开始工作,直到正月十七凌晨才回到家。”
 
  根深而枝叶茂。截至目前,该县共收集了200小时的录像资料和录音资料,2T内存的照片资料。这些资料的背后,是多少非遗中心工作人员放弃节假日不舍昼夜搜集整理的成果。
 
  自2010年开展非遗普查以来,于都县文化馆组织人员以最大的可能抢救保护,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老艺人家中,走村串户,收集到非遗线索505条,普查资源项目16大类357项,并将收集到的资料编写成汇编。2011年出版了于都县非遗系列丛书的第一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于都唢呐“公婆吹”》及相关光碟;2012年年底,该县用半年时间补充、搜集、整理资料,完成非遗数据库建设;对客家古文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全程录音录像记录了《墙头记》《卖花记》等16个曲目……
 
  在摸清家底基础之上,如何厘清非遗资源、盘活家底,是非遗传承保护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成功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意味着对该项非遗项目的保护层级、保护政策上了一个新台阶。于都唢呐“公婆吹”、客家古文分别于2008年、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县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亲切地称之为“国宝”。为了促成更多高层级非遗项目,于都县认真做好各项申报准备工作,不断完善申报材料,并邀请文化部和省、市专家前往考察项目。
 
  B
 
  权责划分明确 搭建传承平台
 
  非遗传承人是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核心,是活态传承的灵魂。于都县不断加大传承人扶持力度,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支持其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该县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12人,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24人,县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27人。该县自2011年起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每年均有相应的非遗工作经费,主要用于非遗资料的收集、整理、保护,以及非遗传承、传播活动的开展。
 
  非遗传承人作为非遗活态传播者,是非遗文化重要的承载者和传递者,非遗传承人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2017年11月14日,于都县在该县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该县22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了此次培训,并签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履职协议书》。近年来,于都县为贯彻相关精神,加强代表性传承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增进传承人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非遗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举办了多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让其了解自身权利和义务,着力创新,使其传习保护工作更加科学规范高效,同时更加符合实际和长远发展。
 
  与此同时,为方便非遗传承人开展带徒授艺、表演等传承保护活动,于都县建立了段屋寒信、马安上宝、长征源小学、梓山固院等12个传习所,并积极组织传承人参加宣传活动,扩大非遗影响力,组织银坑甑笊舞、客家擂茶等参加市文化惠民周活动。“为了给非遗传承人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我们争取在全县每个乡镇都建立至少一个传习所,并组织协调非遗传承人参与到各个乡镇的各类展演活动中,让非遗传承人传承保护的激情更加高涨。”谢弟铨说。
 
  C
 
  创新传播方式 创新活动形式
 
  4月17日下午,于都县长征源小学的一间教室里响起了欢快的唢呐声,80余名小唢呐手在于都唢呐“公婆吹”传承人的指导下,进行唢呐吹奏的基础练习。“2011年开始,我们学校添置了红军服、唢呐等,把唢呐教学纳入学校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学习吹奏唢呐。”该校校长曾石发说,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孩子们近距离了解和感受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
 
  保护非遗的关键在于活态传承,全民参与才能使非遗保有持久的生命力,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为此,于都县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把非遗传承与学校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在银坑中心小学、长征源小学、沙心中心小学等分别开设了银坑甑笊舞、于都唢呐“公婆吹”、于都茶篮灯等非遗传承教学课程。
 
  此外,于都县不断创新非遗传播方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展演活动,促进非遗高效传播。该县充分利用当地各类传统、新兴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翻印非遗法律法规文件,并向县直单位、社会团体发放,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等时机向群众免费发放。
 
  自2001年来,于都县已连续十年开展农村特色文化展演暨“长征源之春”元宵文化活动,每年的元宵活动都突出民俗文化、群众参与、欢乐喜庆等元素,吸引了全县23个乡镇农民带着节目汇聚县城,以客家传统民俗表演形式,热热闹闹欢度元宵佳节。2017年6月10日,于都县举办非遗展演、“于都记忆”图片展和“二十四节气展”等活动庆祝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并对活动进行了网络直播,收看人数达6万人;2017年9月,在山语餐厅传习所举办了“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非遗网络传播活动,不仅邀请了于都唢呐“公婆吹”、客家古文的传承人现场演出,还组织了一批传统手工艺项目让群众共同参与,此次活动采用了“网络直播+预告+回看”的方式,收看人数达4.5万人……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