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银行 >> 正文内容

小额支付市场硝烟再起 银联卡小额免密上限升至千元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4日

    ■本报记者 毛宇舟
 
  在争夺的如火如荼的小额支付市场,银行系公司再迎利好。近日,多家银行表示,5月1日开始,银联芯片借记卡的小额免密免签单笔限额将由300元提升至1000元,同时根据各家银行自行调整,单日累计限额也将有所提升。
 
  从本月开始,根据“296号文”,条码支付规范要求,使用静态条码进行收款时,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一涨一降中,小额支付市场硝烟再起。
 
  银联芯片卡限额将提升
 
  银联官网显示,银联小额免密免签是中国银联联合各家成员机构于2015年推出的一项小额快速支付服务,自2018年6月1日起,中国银联将与各成员机构联合对“小额免密免签”功能进行优化,届时银联芯片借记卡、信用卡的小额免密免签单笔限额将由300元提升至1000元。
 
  在完成限额提升的双免商户中,当持卡人使用具有“闪付”功能的银联芯片卡或移动支付设备,进行1000元以下(含1000元)的非接触式交易时,都可实现“一挥即付”的支付体验,无需输入密码、无需签名。
 
  不过,本报记者咨询多家银行信用卡中心得知,多家银行都将在5月初开始实施。例如招商银行客服表示,自2018年5月2日起,中国银联将与该行联合对“小额免密免签”功能进行优化,届时其发行的银联芯片借记卡的小额免密免签单笔限额将由300元提升至1000元,单日累计限额将提升至2000元。
 
  光大银行称,带有“Quick Pass”标识的银联芯片信用卡和Apple Pay、小米Pay和华为Pay等手机闪付产品均默认开通小额免密免签功能。自2018年5月1日起,小额免密免签单笔限额将由300元提升至1000元,单日累计限额将提升至3000元。
 
  而从4月1日开始实施的《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规定,使用静态条码支付的,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
 
  根据本报记者了解,在目前的小额支付场景中,静态也就是纸质二维码一般以微信、支付宝居多,银行二维码自工商银行推出首个二维码产品开始,产品多为动态二维码,需要商家用扫码枪扫描客户客户端的动态二维码进行交易,因此受限较小。
 
  银行支付结算手续费降低
 
  Analysys易观发布2017年第四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综合支付市场交易份额占比显示,支付宝、腾讯金融和银联商务分别以44.51%、30.36%和12.12%的市场份额位居前三位,三者市场份额总和达到86.99%。
 
  而在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2017年第四季度交易规模达377274.5亿元,环比增长27.91%。其中前三名分别为支付宝、腾讯金融(微信支付)和平安壹钱包,市场占比分别为54.26%、38.15%和1.35%。
 
  截至2017年年底,移动支付使用人数已达5.27亿人,较2016年年底增加5783万人,年增长率为12.3%,使用比例达70%。然而对于银行而言,受到多方面影响,多家银行支付结算相关业务的收入正在下降。
 
  工商银行年报称,以满足消费者金融需求为立足点,继续加大结算类业务优惠力度,积极推进普惠金融措施落地,持续向实体经济和消费者减费让利。2017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396.25亿元,比上年减少53.48亿元,下降3.7%
 
  农业银行年报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结算与清算手续费收入111.13亿元,较上年减少56.02亿元,下降33.5%,主要是由于本行贯彻落实国家金融服务收费政策,减免部分业务收费。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电子银行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支付市场争夺太激烈,第三方支付前几年贴钱做,这几年逐渐盈利。银行进入得晚,只能打价格战,手续费越来越低。
 
  包商银行总行渠道管理部总经理王双洋指出,支付是银行最基础的业务,如果支付业务被第三方机构占据,对于中小银行将是巨大的打击。支付业务是直通客户的纽带,如果丢失了这一部分业务,会切断与客户的直接联系,久而久之可能会被客户抛弃。

分享: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