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难逃“七年之痒”?纽约人寿将全部撤出合资公司

来源:经济导报    作者:张黎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31日

  近日,美国纽约人寿将全部撤出合资公司———海尔纽约人寿保险公司(以下简称“海尔纽约人寿”)的消息甚嚣尘上,这距离其成立合资公司整整7年,因而被称为难逃“七年之痒”。

  过去10年间,众多外资保险公司涌入中国,希望能在快速增长的保险市场分一杯羹,而且毫无例外地选择合资方式。然而在经过“蜜月期”之后,合资双方是高度融合还是面临重重分歧,成为“分”与“合”的分水岭。

  海尔否认外方股东撤出

  “这完全是市场谣传,目前不存在外资股东撤出一说。”29日,海尔纽约人寿中方股东———青岛海尔 投资管理部一位负责该项目的刘姓工作人员对经济导报记者明确表示。

  当导报记者问“是否因为青岛海尔与美国纽约人寿存在分歧才导致市场传言”时,该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公司运营正常,业绩发展平稳,不存在因为盈利模式不同、经营业绩下滑等产生分歧一说。”

  导报记者随后联系海尔纽约人寿上海总部。该总部工作人员表示:“这属于决策层的事,我们没有接到关于外方股东退出的相关文件。”

  据了解,海尔纽约人寿成立于2002年11月,青岛海尔与美国纽约人寿各占50%股份,被誉为产融联姻型合资保险公司。与海尔纽约人寿同期成立的合资公司还有中意人寿、中英人寿、首创安泰、恒安标准人寿和海康人寿。这其中,外资股东减持或退出传闻时有发生。例如目前,中国银行对恒安标准人寿的持股比例将逼近50%,而英国标准人寿的持股比例降至25%以下。

  青岛保险行业协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对导报记者分析说,目前在中国的29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大多走到了十字路口,因为盈利前景不明朗,外资股东关于是否进一步增资很是犹豫。“这已经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尽管青岛海尔否认美国纽约人寿退出一说,但估计此事并非空穴来风。”

  该人士告诉导报记者,“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大多是与拿到保险牌照的国内大企业进行合作。外资无非是想通过中资企业的渠道、人脉关系迅速融入、占有中国市场;而中资企业则想借用外资保险企业长期积累的经验、经营模式打开保险业市场。”

  但经过“蜜月期”之后,双方发现合作业绩并非想象中顺风顺水。据了解,2009年12月,海尔纽约人寿的保费收入为4.58亿元,居28家保险公司的第19位。

  文化差异是主因

  作为合资保险公司,盈利前景让人担忧的不止海尔纽约人寿一家。普华永道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005年,外国保险集团在华市场份额曾达8.9%,但2009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已跌至4.7%。

  上述青岛保险行业协会人士认为,本土老牌企业中国人寿 、中国平安 等保险公司业绩不断扩张,是外资企业业绩下滑、市场占有率减少的主要原因。

  该人士甚至风趣地说:“老牌企业更了解中国国情,他们善于利用各种销售模式,而且代理人销售这种带有熟人、人情模式的营销模式更适合中国人的行事方式。”

  资料显示,海尔纽约人寿开业后两年,约两亿元的保费收入中70%以上来自银行保险渠道而非代理人渠道。“电话营销是海尔纽约人寿的主要销售模式,但这一模式在中国,老百姓的接受度还不高。”

  一般来说,合资保险公司是由一名中方董事出任董事长,由一名外方董事出任总经理。在合资企业开业初期,高级管理人员和精算、投资、电脑等岗位的负责人都由外方选派。而据知情人士透露,虽然目前海尔纽约人寿的合资模式还存在着,但实际运营中,高层几乎均为海尔集团委派的人员。

  导报记者了解到,海尔纽约人寿第一任总经理朱立明曾在纽约人寿台湾分公司任总经理,于2006年离开合资公司。2007年,曾在金盛人寿任副总裁的赵晓夏被“猎头”至海尔纽约人寿任总裁,但两年后,赵晓夏离开。现任代理总裁张力是海尔集团的代表,从合资公司刚一成立就在海尔纽约人寿任副总裁,而海尔集团派驻的另一位代表崔少华也一直担任董事长职务。

  青岛某保险公司高层告诉导报记者,合资公司股东之间的磨合确实需要时间,但文化差异所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有时不可调和。公司高层经常面临“不知该听谁的”的尴尬局面,所以高层流动成为常事,非常不利于公司决策的执行和事业发展的连贯性。

  上述青岛保险行业协会人士也表示,“说到底,这还是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外资保险往往对国内市场缺乏了解,因而其模式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市场;其次,分销渠道不能迅速、顺利铺设也是其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另外,双方关于人事安排、薪酬待遇、内部分权等所产生的磕磕碰碰时有发生。”

分享:

来源:经济导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