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9日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李柯勇 程义峰 许雪毅
“三八”妇女节前刚有报道:北京大学女硕士苏黎杰毕业后在京城就业连连碰壁,最后作出一个“雷人”决定:回河南老家和农民工一道学习油漆技术。
这件事似乎为两会前一则网帖提供了注脚。“回家后,我无颜面对的事情:怎么大学生不如农民工呢”,这个引起广泛争论的网帖指向一个中国独有现象:“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
多位代表委员再次对就业“两难”问题展开争论:大学生与农民工没有可比性?这一现象折射出哪些深层根源?
徐承云代表 (福建建阳市小湖镇马坑村支书):没什么不正常的。大学生读书多,并不代表大学生什么都能干。大学里读的只是书本知识,一些学生毕了业眼高手低,还吃不了苦。而农民工实践经验多,操作能力强,能吃苦耐劳。
马胜荣委员 (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这只是暂时现象。有时农民工是赚得多,但是不稳定,今天多了,明天又少了,而且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很难再涨了。大学生就业一般比较稳定,开始可能钱少一点,后来还会慢慢涨上去。从长远看,还是大学生的提升空间更大。
谢朝华委员 (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新一代农民工也转变了就业观念,不是为了混口饭吃就什么都肯干,他们也要求好的生存环境,也要求发展,也要有精神生活。现在农民工选择越来越多,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凭什么还大老远跑你这儿来受气?“民工荒”本质是“权益荒”。
吴江委员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根源在社会。社会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存在“三碰头”现象:大学生就业难,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要求高,困难职工数量也到达峰值。几个群体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压力很大。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对这两者形成了倒逼机制。
彭富春代表(武汉大学教授):大学生应当转变就业观念,放下“身段”,完全可以解决就业问题。现在一些大学生的“精英意识”还太强,认为读了大学就是“高端人才”,对就业待遇期望过高。对社会要有平常心和整体认识。当年的北大毕业生卖猪肉,不是也卖得很好吗?大学教育不是只培养科学家。
俞敏洪委员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大学生就业难反映了大学教育和现实脱节的问题,但这不是哪所高校能够独立破解的难题,需要整体考虑教育思想和结构的调整。社会需要适应性更强的人才,要加强实战能力的培养。未来的工人可能技术含量很高,国外很多清洁工就是大学毕业生。并不是说大学生必须从最低等工种干起,而是说未来任何一个工种都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
(据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