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银行 >> 正文内容

上市银行2018年财务报告显示:
信用卡业务增速趋缓 非息收入贡献提升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卓尚进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08日

  日前,移动金融智选平台融360旗下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上市银行调研报告表明,从各家上市银行披露的2018年财务报告中看出,与前两年银行卡业务突飞猛进不同,2018年各家上市银行的信用卡业绩有所分化,呈现出银行业信用卡业务增速趋缓、非息收入贡献度提升等趋势性特征。业内专家预测,下一步银行在信用卡“量”的基础上将会更加注意“质”的发展,预计2019年信用卡业务规模仍会保持稳健增速。

  银行信用卡发卡增速明显放缓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6.86亿张,同比增长16.73%,但增速比2017年的26.35%低了近10个百分点。根据银联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12月末,银联数据客户银行信用卡有效卡量近1.4亿张,同比增长34%,较2017年50.31%的增速也有较大下降。结合来看,与2017相比,2018年整个银行业的信用卡发卡量和有效卡量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水平,不过增速明显放缓。

  截至2018年末,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超7000万张的银行增速相对温和,大多在15%以内,工行增速最慢,同比增长了5.59%;累计发卡不足7000万张的银行增速基本在30%以上,邮储银行增速最快,同比增长46.95%,不过其累计发卡量较少,只有2391万张。

  从信用卡累计发卡量来看,工行仍居首位,高达1.51亿张,超过其他银行一个身位。

  从各银行2018年新增发卡来看,农行新增发卡量1801.06万张,位列首位,这也使其累计发卡量达到1.03亿张,成为继工行、建行、招行和中行外之后,信用卡“亿张俱乐部”的新成员;中信、平安、浦发和光大的新增发卡量也在1500万张以上。

  从新增发卡量的同比增长率上看,2018年全年,大多数银行新增发卡维持在10%左右的比较温和的增长率上,民生银行较低至3.91%;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表现突出,同比增长率分别高达64.05%和43.44%;浙商银行虽整体信用卡规模和其他信用卡大行不在一个量级,但2018年的新增发卡量依然收缩了29.45%。

  下半年银行卡贷款余额增速下滑

  央行数据显示,2018年末,银行卡授信总额为15.4万亿元,同比增长23.40%;银行卡卡均授信额度2.24万元,同比增长5.66%。具体从各家银行看,建行信用卡贷款余额最高,为6514亿元;其次,工行、招行和交行这几家银行也都超过5000亿元;平安银行紧随其后,贷款余额4733亿元。

  从卡贷余额全年同比增长率来看,平安银行最高,高达55.88%;其次是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均在30%以上。但是,与2018年上半年的同比增速对比来看,11家银行中,8家银行全年增速都有所放缓,交行和建行更是下降了超10个百分点;与其它8家不同,平安银行和中信银行贷款余额规模则在2018年下半年激增,招商银行略有上涨。

  信用卡卡均交易额同比略降

  银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银联数据客户银行信用卡卡均交易金额为6.34万元,较2017年略有下降,不过总交易金额同比增长37%,交易笔数同比增长47%,业务收入整体较2017年增长36%,其中有53家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过亿元。

  从各家银行来看,公布了2018年度信用卡消费交易额的13家上市银行中,全年交易额的排行榜名次与2018年上半年基本无差异,只有浦发银行以500多亿元的微弱优势,反超农行。其中,招行的信用卡消费额最高,高达3.79万亿元,稳居冠军宝座;交行的交易额也突破3万亿元,建行、工行和平安银行紧随其后,都在2.5万亿以上;邮储银行和浙商银行最低,全年信用卡消费额不足1万亿元。

  从同比增长率来看,3家银行超过50%。其中,浙商银行由于基数较小,增速高达176.02%;平安银行和浦发银行也都在50%以上;国有银行中,交行和邮储银行增长较快,工行、建行和农行相对稳健,增幅在20%以内;其他银行都在25%-40%之间。

  多因素导致信用卡不良率攀升 银行开始倾向保守策略

  从披露不良率的10家上市银行来看,7家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同比有所上升,6家银行不良率超过1.5%,信用卡大行的资产质量整体有所下降。其中,民生银行的不良率最高,达2.15%,同比上升了0.08个百分点;中信银行不良率1.85%,仅次于民生银行,但升幅最大,达到0.61个百分点;浦发、邮储、平安、浙商和建行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建行不良率仍然最低,不到1%。

  在这种大环境下,依然有3家银行控制住了信用卡的不良率,招行跟去年持平,为1.11%;交行和农行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3个百分点,分别为1.52%和1.66%,不过整体质量仍处于行业中等水平。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多数信用卡大行不良率上升,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消费金融行业的“共债”现象严重,再加上发卡量和贷款余额增速放缓,导致信用卡不良率更加凸显出来。同时,监管环境趋严,银行对不良的认定标准更加严格,90天以上逾期不可再长期停留在关注类贷款,必须划归为不良,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某些银行不良率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多家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开始倾向于保守策略,申卡和批额都比以前谨慎。

  不过,与2017年相比,整个银行业的信用卡资产质量尚可,整体风险仍然在可控范围之内。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末,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为6.85万亿元,环比增长23.20%。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788.61亿元,环比增长18.93%,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15%,占比较2017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

  信用卡业务逐渐回归理性 非息收入增速不断提高

  总的来看,与2017年的银行卡业务大爆发相比,2018年尤其是下半年,主要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增速下降,各家银行逐渐回归理性。

  一方面,各家银行之前纷纷把信用卡作为零售金融转型的重要抓手,且近几年监管政策趋严导致的大量个人借款需求需要新的出口,银行自然想抓住这个良好发展机会,最终导致部分银行在信用卡业务执行策略上比较激进,用户下沉过猛,但是风控模型和运营经验却没有跟上。

  加上受经济形势下行的影响,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共债”和“逃废债”现象趋向严重,两年信用卡“大跃进”的不良后果开始逐渐显现,银行也在2018年下半年意识到这一点,纷纷采取措施加强申卡人核准,实时监控用卡行为,及时调整风险较高用户的用卡额度,严重的甚至限制其消费行为。

  另一方面,各家银行在2018年更加积极地发掘信用卡的盈利空间,除了常规的信用卡贷款业务,还推出各种分期产品和延期还款产品,解决用户的短期资金周转问题。这些产品巩固了银行信用卡的竞争力,成为信用卡的重要增收手段。根据银联公布的数据,2018年银联数据客户的信用卡分期收入占比36.7%,超越占比30%的利息收入,成为信用卡业务的第一大收入来源。

  具体到单家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收入情况,虽然和银联数据结果有所差异,但依然可以看出,非息收入越来越受银行的重视,赶超利息收入指日可待。2018年,招行、浦发、中信、民生和光大银行公布了自己的信用卡业务收入情况,3家银行披露了自己的信用卡非息收入。其中,中信银行信用卡非息净收入为308.15亿元,占信用卡业务收入的66.96%,其中分期业务收入193.10亿元;招行信用卡业务总收入最高,总额为667亿,其中非利息收入207.22亿元,占比31.07%,同比增长38.95%;民生银行的非息收入为280.73亿元,增速也高达34%。

  业内专家预测,不良率的“抬头”给银行敲响了警钟,未来银行在信用卡“量”的基础上将会更加注意“质”的发展。预计2019年信用卡业务规模仍会保持稳健增速。除了引进更多征信数据优化风控模型外,银行将会针对信用习惯良好的用户,开发更多关联产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扩展用户的信用能力,增加信用卡的客均盈利空间。

分享: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责任编辑:郭豫亮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