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日报》保险周刊 作者:黄晓琴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0日
募40亿建公租房
太保启动首单险资不动产债权计划
赞成3票,反对2票!
合众人寿相关负责人:这个领域正适合险资进入
险资进入商业贷款也是在保险业资金监管水平和保险公司管理能力日趋成熟的条件下,借鉴了国外有保险资金运用的成功经验及基于“国十条”专门对保险资金运用提出的新政策,保险资金本身结构也十分适合。因为保险资金是由合约决定,可以精确地预计在未来年度中必须向受益者支付的资金规模及时间,因而资产的流动性不十分重要;资产管理上着重于长期运用,这种特性正符合中长期投资的需要。
百年人寿相关负责人:风控不成问题,我表示赞成
关于委员提到的保险资金进入商业贷款,我表示赞成。其他国家都能做,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如果说有风险,保险公司本身就是一个风险控制的机构,风控能力不成问题。
某寿险公司投资负责人:我觉得不太合适
我个人认为保险资金进入商业贷款领域不太合适。因为贷款业务本身风险相对是比较大的,比如次债什么的,保险公司本身就是要控制风险,而且相关的监管机制也没有。
江生忠:又做保险又做银行,岂不乱了套?
但对于商业贷款这个领域,我个人不赞成。一方面是风险问题。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又做保险又做银行,主业是什么?监管该由谁来管?岂不乱了套?保险公司向被保险人、投保人提供短期的一定额度的贷款是可以的,现在已经可以的。
北京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副主任朱南军:与保险公司负债特点相匹配,是可以的
个人认为保险资金进入商业贷款领域也是可以的,在很多国家都是这么做的。一方面考虑到险资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主要长期贷款是与保险公司负债特点相匹配的。保险公司即使开展商业贷款,但它还是以吸收保费为主的,肯定也不会把很大比重的资金拿去放贷,所以跟银行贷款业务为主不能比。
全票赞成!
合众人寿相关负责人:有助于提高保险资金的长期投资收益
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属于社会的公益事业,是需长期持有经营的,其社会效益占主要方面。利用保险资金不仅有利于加快其建设,而且有助于提高保险资金的长期投资收益,有利于保险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风险控制上,合众在养老社区建设上还是比较有经验的。一方面我们借鉴了国外的经验,此次建设的养老社区将以“家”为核心理念,以CCRC(持续护理社区)为载体,为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提供一站式的终身退休养老服务。公司目前已组建专业团队对养老社区进行系列研究,未来将聘请国外专业团队或通过与国外优秀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的模式,来迅速提升养老社区建设和运营管理能力,培育和形成自有的服务品牌,降低公司投资风险。
百年人寿相关负责人:我们看好养老产业的利润空间
关于养老产业,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养老产业的缺口也越来越大。但是这块需要的又必须是长期的,巨大的资金量,险资满足这个条件。而且,养老产业的利润空间,我们也是看好的。
江生忠:确实是险资应该做的
养老产业这块,也确实是险资应该做的。不仅仅是资金运用的考虑,也是作为保险机构应该去做的。
投资压力:
各执一词!
合众人寿相关负责人:险资的投资渠道还是有些狭窄
现在企业面临着整个物价和人力成本的上涨,盈利性下一步将出现问题。因为保险行业从专业术语来说有死差、利差,死差就是赔付力度越来越少,费用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也越来越少。从国外的国际惯例来说,保险行业基本通过投资赚钱,但是投资目前我们国家和国际相比,投资渠道还是有一些狭窄。中国保监会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0年险资前10个月投资收益率达3.97%,年化收益率达4.76%。
在目前市场的机制和状况下,保险行业的前景非常好,从投资领域来说,如果放开一定的渠道,首先它是一个企业,和银行一样,必须有良好的盈利性。大家看看现在的股价,银行的市盈率都是5倍、8倍,可是保险业市盈率很高,达到几十倍。但是现在保险行业和银行业最大的差距,就是前期的经营需要投入非常巨大,这样的话,很多企业的投入会有问题。所以,险资的投资渠道还需进一步放开。
百年人寿相关负责人:放宽准入条件,让更多的保险公司参与
目前险资面临的投资压力主要是资产资产配置的压力。保费每天都在增加,这些钱必须有一定的收益,实现保值增值。配什么呢?保险公司需要谨慎操作,考虑到配置资产的风险,决定配置的比例。
以目前的情况看,带给险资投资压力的两方面因素,一是,现在处于加息周期,险资之前配置的债券收益率相对降低。二是,目前股市的未来走势看不清楚,险资不敢贸然进入。
但是,最后想说的是,虽然险资投资不动产、股权、保障性住房等渠道已经放开,但是可投资的保险公司设定了一些投资条件,比如偿付能力、盈利能力、投资部门设置等,这使得很多中小保险公司难以达标。实际上,相当于只对大型保险公司放开了,对中小保险公司没有放开。所以,呼吁能进一步放宽条件,让更多的保险公司可以参与其中。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