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机构>> 赣州银行业>> 农业银行赣州市分行>> 新闻动态 >> 正文内容

农行赣州分行金融扶贫助力苏区振兴样本

来源:赣州金融网    作者:谢文军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6日

“山村故事多,充满喜和乐,只要你到山村来,收获特别多……”在江西省赣南苏区,一个个普通而平凡的小山村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演绎出一个个“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的精彩故事。穷山沟变新农村,小故事折射大情怀,其背后是苏区传承红色基因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是农行金融扶贫助力苏区振兴的可贵样本。

 

赤水村里很“用心”:贫困户攀上“财神爷”

 

5月25日,星期六。虽然天阴欲雨,傅声材还是如常早起,今天他要去200公里开外的崇义县上堡乡赤水村,探望他的“穷亲戚”李和保和邱绍华。近三年多时间,这样的情况他记不清有多少回。

 

傅声材是农业银行赣州分行的一名干部。2016年,他和行里的50多名干部一起,结对帮扶60多户贫困户,开始“不脱贫不脱钩、不摘帽不收兵”的艰辛历程。

 

位于赣粤边界、海拔1741米华仙峰下的赤水村,是县里仅有的几个省级贫困村之一,也是该行的定点扶贫村。“上堡上堡,高山岽上水淼淼”的民谣,贴切地描绘了此地的山高沟深路难行,扶贫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从赣州市去一趟仅车程就要几个小时。

 

“每次下村,几乎都会被锋利的碎石子割破轮胎,最多的一个月换了4次轮胎,还有山体滑坡、道路塌方……”说起这些年驻村扶贫的件件往事,身为“第一书记”的分行办公室副主任朱传军总是百感交集。

 

朱传军是主动要求去扶贫的。三年多时间,虽然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还在坚守。三年多来,他和工作队员、帮扶干部一起,倾心竭力地帮助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各种困难。

 

“11条通组公路硬化,7个村民小组的集中供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60多户贫困户土坯房维修加固、改厕、入户便道硬化,还有村里的水电站、卫生室建设等等,分行投入资金100多万元……”朱传军掰着指头算起了账。

 

在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上,赣州分行的扶贫干部更想尽了办法。村民赖复禄上有90多岁的老父,下有三个读书的孩子,自己又体弱多病,主要靠妻子打零工过活。结对帮扶的钟泳椿根据他的具体情况,和驻村工作队一起指导发展药材等种植产业,提供保洁员公益性岗位……自身努力加上政策扶持,2018年赖复禄家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

 

“看到村民生活一天天变好,村庄一天天变美,我们的辛苦和付出还是很值得的。” 朱传军说,赤水村去年通过有关部门审核,实现整村脱贫退出。

 

华屋村里有“初心”:泥腿子用上“新玩意”

 

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的华屋,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屋后那17棵枝繁叶茂、高大挺拔的青松,既是革命先烈种下的“誓言树”,更是华屋后人心中的“信念树”。

 

当年,17名青年当红军出发前种下松树,相约“见松如见人”,谁料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苏区时期,华屋43户人家都有人当红军。

 

华屋除了“红”,还有说不出的“穷”。村民住的是土坯房,睡的是木板床,喝的是泥塘水,烧的是柴火灶……脱贫致富奔小康,华屋人如盼星星盼月亮。

 

伴随苏区振兴发展的东风,昔日贫穷落后的华屋华丽蝶变,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230元增长到现在的11300元。“昔日破旧土坯房,如今新屋亮堂堂;铭谢党的政策好,百姓心安喜洋洋。”华辉平家的对联,就是这种翻天覆地变化的真实写照。

 

当地群众的金融服务观念也在变化演进。

 

村里富华果业专业合作社的华锋接完合作伙伴的电话,马上掏出手机、登陆农行网上银行,只见他麻利地手指轻点,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便完成了一笔转账业务。

 

“现在农村带现金的人都少了,买水果的只要手机扫一下这个二维码,钱就进了我的银行账上,既省事又省力……”华锋主动接过话头。

 

“听说你还办了免担保、不抵押的‘惠农e贷’?”面对采访提问,华锋说,“农行的同志告诉我,以后贷款还款都能手机上操作就了,这个风值得跟……”

 

伴随农产品的不断“触网”、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当地涉农金融机构相继在村里设立了普惠金融服务站点,为农民提供刷卡消费、费用代收、网购网销、助农取款等网络金融服务。

 

农行瑞金市支行副行长方晓丽介绍说,行里已经开发了惠农e贷、e商、e付三个系列50多个产品,“用农行APP、绑农行卡、扫农行码、贷农行款”,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了农行网上银行“朋友圈”,享受现代化的线上综合金融服务。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特色产业迅速发展,红色旅游蓬勃兴起,如今的华屋人迎来了幸福新生活……

 

大桥村里看“真心”:“老腊肉”过上新生活

 

“没想到土埋半截了,还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一幢幢二层小楼整齐排列。住在于都县罗坳镇大桥村的古稀老汉罗志道,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罗志道所在的大桥村,是个搬迁扶贫的移民新村。和他一样,村里的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这辈子能住上这般好的环境里。

 

7年前的罗志道,一直住在当地人称“小青藏高原”的村里古嶂片区。这是镇里最边远的村子,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灾害频发,大部分村民都住在土坯房里、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

 

为解决好贫困群众的生活问题,政府决定对古嶂片区实施整体移民搬迁,在距圩镇约3公里处辟地开建移民新村。不过,当乡干部上门宣传土坯房改造政策,罗志道根本不相信:“天底下还有这样的好事?”

 

新房盖好了,可想真正住进去并不容易,因为这些人基本上拿不出这笔钱:“除了政府补助,自己还要掏七、八万,不敢也不知道从哪借呢。”

 

“针对这种情况,支行专门研发推出了苏区农房贷,每户最高贷款5万元,政府还给予贷款贴息……”陪同的农行于都县支行同志介绍说。有了银行的支持,罗志道和其他143户村民搬进了梦寐以求的新居。

 

“我这个屋顶每年能发电8、9千度,收入有4、5千元。”罗志道的邻居、年过花甲的陈佛生指着安装在新房顶层的电度计量表,颇为得意地告诉前去采访的媒体记者。

 

“这是2015年从农行贷款2.8万元装的,10年期限,政府贴息……”陈佛生扳着手指头算着,“农田的租金加上养老金、低保金,每个月不干活就有6、7百元收入。”

 

如何让贫困农户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当地政府在考虑,农业银行也没闲着。除了“苏区农房贷”、“金穗光伏贷”,“金穗油茶贷”“财政惠农信贷通”等系列金融产品相继在村里推出推广,成为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坚强后盾。村主任温八月说,仅他所知道的,村里就有51户申办了“财政惠农信贷通”贷款。

分享:

来源:赣州金融网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