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粮食主产区旱情凸显农险"软肋" 保障作用如何发挥

来源:中国保险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1日

    “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是今年“三农”工作的一大亮点。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粮食主产区遭遇干旱天气和通胀压力上升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保驾护航作用,代表委员对此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保集团总裁吴焰表示,保险对解决“三农”问题大有作为。通过保险机制,可确保农民在受灾后得到充分救助和足够的再生产启动资金。

    近年来,干旱、暴雨、低温等极端天气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严峻挑战。代表委员们认为,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仍相对有限,主要是农业保险发展模式还不成熟,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校长董常生认为,目前,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相对较窄,灾害发生后损失难以得到有效补偿。

    我国从2007年开始推行有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户按比例承担,初期只在6个省区开展大豆、玉米、小麦、水稻、棉花5个种植业品种的试点和在全国范围开展能繁母猪保险。2008年,试点扩展至16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并增加了花生、油菜、奶牛等种养业品种。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保监局局长任建国认为,在大灾面前,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难以全面发挥,除了覆盖面窄,还有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缺乏的问题。“在我国,农业再保险体系和巨灾保险机制没有建立,灾害损失集中在直接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身上,其积极性、承保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受到严重挑战。”他说。

    对于应该如何推动农业保险发展,吴焰表示,近年来,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多种财政资金补贴办法,但仅限于此种方式不能有效应对灾害发生后对受灾农民的充分救助。“如果将直接补贴的一部分转换为农业保险补贴,通过由政府提供部分保险费补贴,扩大农民的参保率,当发生灾害损失时,通过保险机制,可以使农民及时获得相对充足的再生产启动资金。”

    董常生认为,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农业发展特点,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改进试点政策,增强农业风险承受能力。

    “应该以法律形式明确农业保险在国家农业保护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参与主体、受益主体的关系,以及政府在开展农业保险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作用,为农业保险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安排。”任建国表示。

    “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商业保险体系为主体、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层次巨灾风险损失补偿体系,构建巨灾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提高抗御巨灾风险的能力。”吴焰建议。

分享:

来源:中国保险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