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保险股脱离金融板颓势或率先反弹 投资价值将凸显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7日

  本周一,保险股率先脱离金融板块的颓势,走出一波反弹这与中国平安等三大保险公司的亮丽一季报不无关系。但是分析师称保险公司真实的综合收益在下滑,只有当保险股跌到5倍左右新业务倍数,长期投资价值才将凸显。

  一季度业绩保险股下滑

  保监会披露,一季度保险公司利润总额180.3亿元,3家上市保险公司的净利润达176.44亿元,而投资收益也出现了大幅增长。不过东方证券保险业分析师王小罡却认为,“行业一季度业绩大幅增长仅仅是表面现象。”

  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是驱动保险公司的业绩增长的重要因素,而浮盈释放则是取得较高总投资收益率的“武器”。由于保险公司净利润指标并不反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浮盈变动,因此王小罡认为,“利用综合收益指标才能看出企业真正的盈利能力。”一季报数据显示,国寿、平安和太保的综合收益同比分别下滑46%、1%和43%,这说明公司真实业绩是下降的,并非净利润展示的那般高速增长。

  由于一季度股票投资浮亏使保险公司后期可兑现投资收益大幅下降,中信证券分析师黄华民指出,“一季度将成为年内利润同比增速的高点,全年将会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趋势,预计全年利润增速在10%~15%左右。”他解释说这是由于去年基数较低,而对未来权益类投资(股票、基金)收益也不乐观。此外保险业在一季度都有“开门红”保费促销活动,一季度保费经常占全年保费的比重较大,预计一季度过后保费增速相对会有所放缓。

  债券收益率上扬提升业绩

  固定收益投资在保险投资中约占5~6成,是保险公司获得稳定利润的主要来源。目前3家保险公司全年需要配置的资金约将达到15800亿,保险业投资压力正在加大。压力首先反映在债券收益率上,今年一季度,新债券供给由于季节性原因明显不足,且银行等机构投资者争相配置债券,导致债券价格上升,而到期收益率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

  中金公司认为,“基本面支持与供求关系变化将驱动二季度债券收益率上行。”从供给看,二季度后债券季节性供给不足的因素将会消失。从需求面看,市场流动性状况未来逐渐收紧将放缓对债券的需求。同时寿险保费收入规模也将出现季节性回落。因此二季度后中长期债券收益率可望恢复震荡上行的趋势,对保险公司而言是个利好。另外在加息预期下,各商业银行吸纳大额定期协议存款的需求较为迫切,保险公司协议存款议价能力有所增强,利率的升高能够进一步为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的利差空间。

  不确定性在于股市投资

  股市波动决定保险公司当期是否可获得超额利差空间。在股票市场波动较大情况下,保险资金权益投资配置难度似乎更大。国寿、平安均在一季报中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股市的波动,以及通胀预期等给投资带来的压力表示担忧。

  在去年小牛市中,3家保险公司积累了一定规模的浮盈积累,今年一季度较高的基金投资分红收益也成为公司取得稳定业绩的基础。但现有的积累远不足以保证保险公司今年可以取得较好的业绩。王小罡对本刊记者说,今年A股板块性、结构性或个股行情贯穿全年,而保险资金习惯配置大盘蓝筹。据他测算,当大盘跌幅达到40%,保险公司进入微利或者盈亏平衡阶段。“保险股跌势中容易跑输大盘。但如果跌到5倍左右新业务倍数,则保险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将凸显,此时保险股则具有相当强的抗跌性。”

  比银行股更安全

  对于保险股本身的走势,从技术上来看保险股在金融股中最先止跌,因此日后反弹几率较大。从基本面上看,保险业在政策面和消息面仍存在潜在利好,而不存在可预见的利空,如政策导向(承保业务范围的拓宽和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放开)、市场环境(低利率环境下,机会成本较低利于承保业务的增长)、加息周期前半期(使得保险公司利差扩大)。

  中金公司认为,尽管未来投资收益率仍会受到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但与银行业相比,保险公司不存在资产质量的隐忧;与房地产业相比,不存在政策打压带来的压力。黄华民指出,通货膨胀预期与外围市场加息,都会不同程度增强国内加息预期,这也将提升保险股的配置价值。至于个股选择首选利空已被充分反映的中国平安。


分享: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