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理财频道>> 富豪轶事 >> 正文内容

稻盛和夫的神话

来源:中国经营网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8日

    确实有人从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作坊起步,最后做成了一个巨大的跨国制造业公司的,那就是京瓷的稻盛和夫。

    被人称为“经营之神”,现被日本民主党政府请来整理已经破产了的日航公司的稻盛和夫,其传奇故事大家都知道。

    稻盛和夫是九州的鹿儿岛人,在鹿儿岛大学里学的是有机化学,想在石油化工企业就职,但1955年稻盛和夫毕业时正好遇到经济不景气,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只好进了京都一家叫做“松风工业”的陶瓷公司。

    日本的日用陶瓷制作技术来自中国,京都也是日本陶瓷产业的一个重要基地。陶瓷要作为一个产业发展靠做日用陶瓷是没有前途的,只能靠工业陶瓷,当时的松风工业生产的是送电用的绝缘瓷瓶。本来学有机化学的稻盛和夫进入松风工业以后转向研究无机化学,在研究无机化学的同时,稻盛和夫把目光还放在了市场上。经过调查研究以后,稻盛和夫得出了一个结论,即使是工业陶瓷的发展也不能把目光只放在强电上,而需要开发弱电用的精密陶瓷(Fine ceramics)。强电陶瓷的技术要求不高,经营出现困难的家用陶瓷很可能改行搞强电陶瓷,更不要说以后外国企业也会参加了,而精密陶瓷由于对技术要求太高,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干的,不上精密陶瓷企业就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应该说这个结论非常正确,稻盛和夫的眼光很准,看得很远。但当时松风工业的经营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连员工的工资都经常发生拖欠现象,稻盛和夫在数次向公司提出建议而无法得到公司方面的支持以后,终于在1959年和其他8个志同道合的同事,以从朋友处借来的300万日元(当时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是固定的,360对1)作为资本金,创立了“京都陶瓷株式会社”,在另一个公司闲置的车间里开始了精密陶瓷的制作。

    稻盛和夫的伟大就在于他绝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人员,如果稻盛和夫仅仅是一个技术大家,那么今天的京瓷就可能还是一个水平很高的精密陶瓷企业。而今天的京瓷集团是一个拥有六万五千多员工,年产值一百多亿美元,除了生产以精密陶瓷为主的电子元件和与陶瓷有关的切削刀具,珠宝和太阳能发电产品之外,还生产手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电子产品,连有名的康泰时照相机也成为了京瓷集团的品牌。

    稻盛和夫是一个第一流的经营家,他对于产业动向有最敏锐的感觉。1984年稻盛和夫准确地抓住了日本通信事业自由化的机会,创立了第二电力公司(DDI),现在由DDI发展而来的KDDI公司已经成为日本仅次于NTT的第二大通信公司。

    但经营是要以技术为资本的,自己的核心技术是无法靠钱买来的。只有在企业已经靠自己的技术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之后才可能靠购买或者兼并的方式来扩大企业规模,否则肯定会出现泡沫。

    创业当初的稻盛和夫当然不会想到今天的规模,但当时的稻盛和夫就没有满足于仅仅吃饱饭,他把目标放在了国际市场,放在了自己当时还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上。

    京瓷发展史上的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就是1966年在激烈的投标中夺得了向IBM提供2500万副氧化铝陶瓷电路板的合同。熟悉计算机历史的人都知道IBM的一代名机360系列,而360系列的电路板全部采用了京瓷的产品。

    要成为当时在电子计算机行业占有80%以上销售份额和90%以上利润份额的IBM公司的零件提供商,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京瓷当时的精密陶瓷的精度是1.5丝(1.5%毫米),而IBM的要求是0.5丝。在产品批量如此之大的时候这样的精度要求即使在今天都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要求,能达到这个要求的企业都不是很多,更不要说是四十多年以前,而且陶瓷产品是烧结成型的,本身精度控制就极为困难。

    当时稻盛和夫每天都吃住在车间,和其他员工一起解决生产出现的技术问题,经过七个月的艰苦攻关作战,终于得到了IBM的合格通知,这份通知也就意味着京瓷成为了世界一流的精密陶瓷企业。

    俞天任,马甲为“冰冷雨天”,江西长大的上海人,现于东瀛打工谋生。生平喜欢侃大山、打八卦,操心 与己毫无关系的闲事。专著《冰眼看日本》、《浩瀚大洋是赌场》。

来源:中国经营网

责任编辑:俞天任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