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高层声音 >> 正文内容

姚建军:化解历史风险 实现华丽转身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韩雪萌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30日

    广州银行曾一度是一家高风险银行。2003年以来,在中国银监会的科学监管和大力推动下,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广州银行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摘掉了“高风险银行”的帽子,实现华丽完美的转身。2008年底广州银行实现资本充足率达标;2009年卸掉历史包袱,不良资产率清零,实现更名和跨区域经营,跻身好银行之列;2010年,广州银行在轻装上阵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资产总额达到1671亿元,存款1374亿元,贷款626亿元,资本金83亿元,资本充足率达12.7%,实现利润22亿元,不良资产持续为零。近日,记者采访了广州银行董事长姚建军,请他就广州银行化解历史风险、控制新增不良谈了经验和做法。

    据介绍,广州银行现任领导班子是2001年接手这家银行的。当时,如同这次日本大地震一样,当时的广州银行满目疮痍,贷款几乎全为不良,存款准备金全额动用,经营亏损连年加剧,业务骨干纷纷跳槽,支付风险一触即发。行领导班子将防止新的不良贷款做为一个硬任务,十年来实现了“三无”:即无大的贷款损失,无大的经济案件,无大的责任事故。对于广州银行化解历史风险、控制新增不良,实现华丽转身的经验,董事长姚建军开门见山地指出:“严格防止新的不良资产比化解历史风险更为重要”。 “我们已经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不能再产生新的包袱,我们已经是巨额亏损的银行,没有能力承受新的贷款损失,这一点在高管层和干部员工中形成共识,使大家风险意识、责任意识空前增强”姚建军说。

    姚建军告诉记者,广州银行十年来实现不良贷款的“三无”,主要得益于该行采取的几项措施:其一:贷款损失“零容忍度”。其二:贷款风险与帽子、奖金挂钩。对贷款损失实行一票否决,无论是谁出现贷款风险立即解聘,责令下岗清收,并用其奖金抵扣造成的损失。其三:贷款审批“全票通过制”和“背对背无记名投票制”。据姚建军称,这一做法是广州地区银行同业中惟一一家,社会上曾流传,到广州银行贷款是最难的。而这一做法,使“人情贷款”、“关系贷款”、“领导点头贷款”自然而然没有市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董事长、行长自己能过这一关,否则也难做到。其四:职务消费“刷卡制”。“我们从2005年开始对职务消费金额超过1000元的规定必须使用银行卡,应该说,这种做法为‘全国首家’,后来在治理商业贿赂时中纪委曾有类似要求。当时面临很大压力,支行高管认为不方便,太透明,怕影响业务发展,我们领导班子认为必须将这一说不清的糊涂账弄清楚,银行盈利主要靠钱进来、钱出去,一进一出产生效益,出去两个口子非常重要,一个口子是贷款,另一个口子是花钱,钱要花,但要花得明白,花得值得,花得放心,职务消费‘刷卡制’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姚建军说。其五:风险管理实行“派驻制”。在分支行派驻支行营业部经理和风险主管,这也是目前各家银行的普遍做法,这种做法在防范风险上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不能全靠派驻制解决全部风险问题,这一制度的长期效果还有待检验。

    广州银行不良资产的历史包袱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金额大,不良率高,占当时资产总额的92%;二是时间长,产生的时间大多在15年以上,主要是信用社时期和合作银行时期产生的;三是账外多,损失率高,据评估不良资产损失率达90%以上。巨额不良资产是长在银行身上的“毒瘤”,不彻底去除银行就无法轻装上阵,无法与其他同业在一个起点上竞争,因此,广州银行领导班子一手抓业务发展,一手抓资产清收;一手抓新增资产风险控制,一手抓历史金融风险化解,成立专门的清收部门,组建专业的清收队伍,经过前后长达十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将广州银行金融风险彻底化解。

    姚建军指出,采取多种形式有效化解历史风险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为了达到化解风险的目的,广州银行主要采取三条措施:

    一是清收。将资产清收做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加大清收力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最多时清收队伍占全行员工人数的近十分之一,同时对清收体制进行改革,将全行不良资产集中到总行,实行集中管理、集中清收、集中经营、集中处置,集中优势兵力打清收歼灭战。根据不良资产的形态、风险程度和清收潜力,确定清收重点和清收方向,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清收措施,实施重点突破。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广州市委、市政府在2007年成立了“3.21”专案调查组,抽调公检法等部门30余人,全脱产专职帮助广州银行搞清收。几年来,共清收不良资产57.85亿元,其中现金42.42亿元,重组盘活5.94亿元,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是核销。通过加快业务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用创造的利润核销一部分不良资产。自2005年实现扭亏为盈以来,我行经营利润连年翻番,到2009年底,五年时间用实现的利润消化历史亏损及挂账13.16亿元,弥补应收未收利息5.6亿元,核销不良贷款5亿元,共计23.76亿元。

    三是置换。由于历史风险数额巨大,单靠该行自身在短期内难以化解,必须借助地方政府力量。该行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为最终市政府下决心彻底解决该行历史问题提供了依据。2009年底,按照成本最低、操作性最强的原则,政府通过广州国际控股集团作为操作平台,用现金方式置换广州银行剩余的不良资产,使广州银行不良资产一夜清零,资产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主要监管指标达到或超过上市银行平均水平,监管评级达到二级,从一家“高风险银行”转变为一家资产超千亿、在地方金融中举足轻重的“好银行”。

    “经过十年来的艰辛努力,广州银行依托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监管部门的领导,在风险控制和化解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严守风险底线,坚持科学发展,认真总结经验,牢记历史教训,始终把风险控制作为银行的第一生命线,坚持审慎、稳健的经营方针,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力争将广州银行建设成国内一流的银行。”姚建军说。

分享: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