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分红险炙手可热 “红”色旋风能持续多久?

来源:中国保险报    作者:任婕 马儒文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09日

  今年以来,随着会计2号准则的实施和通胀压力的加大,各家寿险公司纷纷推出了花样繁多的分红险,曾经炙手可热的投连、万能险悄然褪色,业内人员更关注的是这阵“红”色旋风能持续多久?

  火红的历史

  众所周知,分红保险最早出现在1776年的英国。在当时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的背景下,兼具保障和投资功能的分红保险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市场的普遍欢迎。200多年来,随着分红保险在市场的锤炼中与时俱进,它已经逐渐成为很多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主流险种。分红保险是东南亚地区最受客户欢迎的产品之一,北美地区80%以上的寿险产品具有分红功能,德国分红保险占人寿保险市场的85%,香港分红保险在人寿保险市场的占有率更高达90%。

  2000年我国保险市场上出现了第一个分红保险产品,标志着我国的寿险产品从传统单一保障功能向投资型多元化功能转化。2002年中国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分红保险即成为主要产品,各公司分红保险产品保费收入总计1121.72亿元,比2001年增长3倍多。到2008年,分红保险的保费收入已经达到3650亿,约占全部寿险保费收入的50%。2010年第一季度,分红保险保费收入的占比更是飙升到80%。截止到目前,分红保险在中国人寿、中国平安 、中国太保、泰康人寿的寿险业务中的保费占比已经高达80%、70%、40%、48%以上。

  红火的2010

  2010年,我国寿险市场上的分红保险炙手可热,而曾经大行其道的投资连接险和万能险的表现却差强人意,保费收入上均大幅缩水。笔者认为这种反差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资本市场的低迷表现使得投连险和万能险收益降幅明显。投连险和万能险都是对账户资金投资收益有较高要求的险种,其账户价值主要由资本市场的表现来决定。因此,2010年以来,股票市场振荡下行,使得两个险种的账户收益欠佳,致使客户更多地选择兼具风险保障和长期稳定收益的分红保险。

  第二,根据财政部印发的《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新会计准则要求保费进行分拆,以投连、万能险为主的产品销售收入将多数不被视为保费收入,而是作为保户储金。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保险公司进行保障型产品和投资型产品业务结构的重新组合,保险公司推出更偏保障型的分红保险正好迎合了市场需要。

  此外,今年一季度的80%分红保险保费收入中,有五成来自银行和邮政柜台的销售,个人渠道销售接近三成。这一现象还是由于资本市场的不景气,使得银行的理财产品销售受阻,进而银行的销售渠道开始重视分红保险。从客户角度来看,具备稳定收益回报的分红保险也可以替代银行存款,在个人理财规划中占据一定的比重。

  未来火红依旧?

  在今后,分红保险能否一如既往地受到追捧,笔者认为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满足客户需求。分红保险具有保障和投资的双重功能,是符合保险市场中消费者心理的。同时,分红保险经过多年的产品创新,覆盖了生活的不同领域,如教育、养老、疾病康复等,并且有固定的领取时间和依据公司当年度经营状况确定的红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消费者长期的理财规划。同时,有数据显示,即使在投连险和万能险销售火爆的时候,分红保险的保费收入比也不曾低于30%。因此,分红保险的市场前景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是相当乐观的。

  其次是规范销售渠道,避免退保行为的发生。银保或者邮保的销售渠道凭借其覆盖面广,购买便捷的优势已经逐步获得客户的认同。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强化对销售机构的培训支持,同时加强个人渠道销售人员的专业培训。在销售分红保险时,销售方要在向客户充分揭示风险的同时,使客户对分红保险的收益建立合理的预期,让客户全面了解产品。

  最后是保险公司的合理运营。根据分红保险产品的特性,保险公司有权决定当期的可分配盈余,并根据经济形势来调整红利,将部分盈余留存至未来发放。这也就需要保险公司在分红政策中建立平滑机制,用来缓冲和避免风险,将分红稳定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切实保护客户利益。另外一方面,分红保险的红利主要来源于利差益,通过良好的资金运用得到的利差益将会对分红保险的市场扩张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日前,保监会透露了关于险资入市比例放宽的重要消息。这次监管部门对险资投资渠道的集中调整,将增加保险公司投资的灵活度,给保险资金保值增值提供更多渠道和可能,进而对分红保险的红利增长发挥促进作用。

分享:

来源:中国保险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