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日前获悉,上海正在研究制定银保市场的退出机制,以应对银保业务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隐患”。而在今年1月,保监会与银监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银行代理寿险业务结构调整促进银行代理寿险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对银保业务提出了13项调整要求,并首次提出建立银行代理寿险业务退出机制的设想。
据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统计,今年1至4月,上海银行保险业务收入150.79亿元,同比增长61.68亿元,增幅达到69%。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和光大永明人寿分别依靠14.74亿元、 12.55亿元和11.14亿元的增长,位居上海银保市场增量前3位;另外,凭借交通银行的股东背景,交银康联人寿实现银保收入2.41亿元,是去年同期的500多倍。
随着银行代理寿险业务的快速发展,业务结构不合理、长期储蓄和保险保障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日益突出。笔者走访中发现,3至5年期趸交分红险产品,是上海各商业银行销售的主要产品。与此同时,各种违规行为也时有发生。
根据《通知》,对于保险机构和银行代理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将依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采取责令改正、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措施,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业务或者吊销业务许可证。
今年早些时候,上海一家大型商业银行的网点,就因为无证代理销售保险产品,遭到上海保监局的行政处罚。其实,上海银保市场“僧多粥少”的局面已存在多年。保险公司主体不断增多,为争夺有限的银行网点渠道,不仅按照自律公约的最高标准支付手续费,还不时通过各种名目在账外支付费用。
根据监管部门的设想,对已出现的各类问题将通过保险公司与银行签订“总对总”、“省对省”兼业代理合约,加强银保代理合同以及手续费支付管理。对于银行代理寿险业务发展过快导致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保监会和银监会将采取包括停止银行代理寿险业务在内的监管措施予以处罚。
这也就是说,如果保险公司因银行保险业务发展过快导致偿付能力不足,银保业务将停牌。此前,人保健康因“常无忧”万能险热销,导致偿付能力出现缺口,最终被保监会叫停。
另外,银行也加强对合作伙伴的甄别,将资本金、偿付能力等标准,作为进入银行网点的门槛。
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近来一些网点分布较广的大型商业银行在代理保险产品时,就对保险公司的资本金设定了门槛,要求至少不低于5亿元。这一举措,使得那些新成立的和资本金未达标的保险公司,即便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和特色产品,也将无缘进军主流银行网点。
专家指出,规范银保市场光有退出机制是不够的。目前,那些新设的寿险公司都把眼光放在银保业务,因此银保准入机制应该作为促进银保市场健康发展的首选。差异化的保险产品、规范化的销售行为、透明化的科目费用,应该成为衡量保险公司进入银保市场的核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