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国进民退?存款准备金率这样调不行

来源:理财一周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1日

    3月25日,央行如期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截至目前,央行已在年内连续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再结合2010年,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率已达9次,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前所未有的20%。

  高企的存款准备金率,引起了市场热议,其中不乏质疑的声音。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表示:我国央行喜欢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非加息,其深层含义是将加剧国进民退。因为这样的后果是:实际利率为负,贷款很便宜;准备金收紧又导致贷款供应很稀缺。谁能拿到又便宜又稀缺的资源?当然是央企和国企。同时因为实际利率为负,公众资产进一步被掠夺。

  类似的观点,其实在去年12月份时,陈志武就表达过,当时存款准备金率就已高达18.5%。20%的存款准备金率,在国际上更是少见。中国社科院专家张明,近期也在《上海证券报》撰文提醒,“数量手段的频繁使用可能加剧国进民退。”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在2009年实施了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货币政策开始向中性水平回归。2009年至今,中国政府已经连续9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连续3次加息,人民币年新增信贷规模由2009年的9.6万亿元下降至2010年的8.0万亿元。然而市场流动性依然偏松。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体内的广义货币已达73万亿元,已是中国GDP总量的1.82倍。特别是2010年下半年以来,CPI指数屡创新高,通胀压力日益凸显。

  调存准与加息,是央行手中的两张王牌,前者谓之数量手段,后者谓之价格手段。在目前形势下,打哪张“牌”,确实颇费思量。

  长期以来,央行对使用加息手段抑制流动性的选择都颇为谨慎,原因不在乎于担心人民币汇率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以及因所谓国际热钱涌入而导致的输入性通胀。不能说没有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但至少在中国,这种情况长期以来被夸大了。

  根据经济学家刘煜辉的研究,宏观决策者之所以不愿意加息,并非不清楚早已“负利率”的事实。“而是中国地方政府经过过去一年高歌猛进的投资冲动,早已债台高筑,加息一个点,地方政府每年将为此多付出1000亿元利息。”更明白地说,加息虽然有利于改变“负利率”的现状(目前三年期人民币存款年利率为4.50%,2月份CPI则为4.9%),在回收流动性的效果上更明显,但由于会损害地方政府和银行的利益,所以对它的使用,便越发“悭吝”。

  相比之下,调存准就没有那么多顾虑,顶多会牺牲一些中小银行的利益。由于吸纳存款能力不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已经使得中小银行面临资金匮乏的境地,中小银行不得不依赖银行间市场进行拆借,而拆借利率的提高将压缩中小银行的利差收入。考虑到中小银行很大程度上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那么央行对数量手段的偏爱将会挤压中小企业获得间接融资的能力,最终加剧国进民退。

  道理很简单,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并没有改变资金的成本,但会减少信贷资金的供应量。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信贷将越发成为“唐僧肉”,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争夺将白热化,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将会更加艰难——不过这些,都已经与宏观决策者无关了。

    近些年来,尽管在名义上,各大金融机构都表示要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但观察者会发现,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情况,并没有获得有效缓解,民间借贷市场依然活跃。这种情况,即使在信贷规模空前的2009年,亦无多大改变。

  对于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市场早已习惯乃至麻木。而且当前,市场已经形成了“存款准备金率将继续上调”的心理预期,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到年底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23%甚至更高。但问题在于,在长期的“负利率”和疯狂的银行信贷造成的汹涌流动性面前,通常被成熟市场经济体视为“巨斧”的存款准备金率,在中国却“钝失锋芒”。控制流动性泛滥源头,显然加息和升值更重要。

  当然事实上,无论数量手段还是价格手段,都各有一定的利弊,对二者的选择,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但须注意的是,政府宏观经济的决策,要权衡利弊,更要兼顾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利益。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曾表示,目前不存在所谓“国进民退”的问题,就此而言,对于可能引发国进民退现象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应该慎之又慎。

分享:

来源:理财一周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