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具有现实意义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谷秀军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7日

    “十二五”规划建议已经明确提出,我国要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这充分体现了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理念的重大变化,此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就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本报专家组成员宗良。

    记者:当前,着力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宗良: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是从金融体系整体而不是单一金融机构的角度进行监管,通过跨市场、跨行业的全面监管来克服金融体系和微观监管上的顺周期性波动。我认为,构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有利于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金融系统性风险是“整体性、行业性和全局性”的金融风险,主要是由金融体系内在不稳定性引起的。传统的监管理念是微观审慎,注重对特定金融机构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而缺乏对宏观环境、政策及金融市场的关注。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场外交易规模的增加和金融动荡的加剧,仅依赖微观审慎监管已经不能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而宏观审慎监管恰恰是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重点关注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金融机构面临的共同风险,有利于增强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防范系统性风险,也就是说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第二,有利于增强宏观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降低经济波动的风险。金融系统本身具有顺周期性的特征,危机前市场价格走高和乐观情绪相互推动,形成躁动性资产泡沫,然而当市场一旦转向,恐慌情绪将进一步加快泡沫的破裂,加剧危机的演进。另外,金融体系内部及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间的相互作用也会放大系统性风险,呈现顺周期性,表现为金融体系在经济扩张时期加速风险的集聚,并且在经济衰退时期集中释放。采用逆周期的监管理念和措施可以依据经济金融周期进行反向调整,在经济金融繁荣时,提高监管标准,比如提高资本充足率指标、降低杠杆率等,适当控制资金投放;相反,当经济金融萧条时,金融监管当局可以采取反向措施,使金融机构有足够多的资金应对危机,进而达到增强经济发展稳定性、熨平经济周期的目的。

    记者:当前,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宗良:我认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确立宏观审慎监管理念和适当的调控目标。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目标、调控手段、政策体系、机制建设等多个方面,能够实现准入规范、监管到位、处置及时。从本质上看,宏观审慎管理是宏观流动性管理,它要求不仅关注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供给,还要考察整体流动性状况以及流动性在各部门之间的分布和流动。 

    可以考虑将社会融资总量作为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目标。社会融资总量控制涉及银行、影子银行、资本市场等多个方面,若将它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存在一些弱点,但作为宏观审慎管理的目标比较适合。当前,央行和监管部门都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比如,对于商业银行,监管层面已经制定了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比率四大监管新工具等,并出台了差别准备金政策,应该说实现了对银行信贷投放的有效管控;而对于影子银行体系,如信托贷款理财产品等,央行正在酝酿特种存款制度,加强对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的监测和调控,也能够实现比较有效的管控。股票和债券则需要通过证监会、人民银行以及发改委等部门的统筹管理来实现。

    其次,合理界定和监管“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各国暴露出缺乏应对濒临破产金融机构的处置制度或其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政府要么让企业破产,例如雷曼兄弟破产事件;要么政府注资,如美国政府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注资,事实已经证明这两种选择的代价都十分昂贵。加强对大型复杂金融机构监管,要求完善并表监管,同时还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其日常监管和持续跟踪。我认为,应当按照规模、可替代性及风险关联性等标准,科学、谨慎地确定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名单。研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额外监管要求和监管指标测算方法,在资本、杠杆率、流动性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加强监管。

    第三,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建设。一般而言,一场金融危机可能会有很多年的潜伏期。尽早甄别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利于决策者提前作出政策反应,降低危机损失。金融危机往往是由各种冲击与宏观经济金融脆弱性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并不是所有潜在的脆弱性都会引发危机。因此构建早期危机预警系统不仅要识别系统性风险及金融脆弱性,还要将其按政策影响程度排列。

    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危机跟踪监测指标体系,及早做好相应预案准备,积极稳妥地应对未来的危机。建立金融危机监测长效机制必须从预警方法、预警指标、预警模型、制度安排与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入手。在数据库、指标临界值、危机发生的判断标准、预警信号发布、警报发出后的应对措施等方面步步为营,逐个落到实处。只有通过技术和制度两方面的紧密结合,才能够有效地保证金融危机监测长效机制的正常运转。

    同时,我国需要着手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专门针对金融机构的特别处置制度。处置当局有权对公司实行控制并开始启动重组程序,做到及时、快速处理,防止应对不力。

    第四,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强化“一行三会”的监管协调机制。我认为,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既不同于货币政策,也不同于日常对微观机构的金融监管政策,它不仅需要一系列对单个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同样也需要包括逆周期政策在内的利率政策、汇率政策、资本管理政策等一系列政策的配合。由于我国目前采取“一行三会”分工监管的格局,有必要强化人民银行与各专业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合作,加强“一行三会”的协调工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总体协调、分工负责,实现宏观审慎管理的目标。

    同时,应加强国内金融监管机构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金融稳定委员会等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沟通协调。

    记者: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过程中最难的问题是什么?尤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难点在哪里?

    宗良:我认为,当前我国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构建过程中的难点突出表现为建立预警体系和完善监管协调机制。预警体系建设涉及指标选取、信息获取、模型甄选和构建等诸多内容,关于建立比较有效的预警体系,虽有不少尝试,但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同时,在现行“一行三会”分工协作的情况下,央行如何平衡货币政策目标与宏观审慎管理目标,客观地衡量金融体系的风险,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实施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是很有好处的,可以避免银行发展大起大落,有效地防范巨大风险或危机,走一条资本节约、良性平稳的发展道路。当然也会面临一些问题,监管标准的提高,将抑制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冲动,给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带来巨大压力,对商业银行利润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此,商业银行必须要转变经营观念,落实宏观审慎管理的目标,保持银行业的长远稳健发展,从而支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分享: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