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7日
“种”绿得绿
——看定南如何“念”好生态发展经
处处绿意扑面,遍地青山绿水,满眼茂林修竹……春暖花开时节,定南大地宛如一幅墨绿、和谐的山水画。目前,该县累计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6.6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1.3%。
定南县委书记钟炳明说,定南县近年来依托生态优势,着力在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上下功夫,为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积蓄了较好的后发优势。
一家三代的护树情结
连日来,定南县历市镇樟田村村委会主任张国华带着一家三代人组成的“护树特别行动队”,挨家挨户给村民发放古树保护宣传单。张国华家就在村尾那棵千年罗汉松的附近。
“保护这棵宝树是我们家最重要的一件事。”张国华告诉记者,因为村旁修了高速公路,这棵罗汉松被外人发现后,有过多次命悬一线的生死经历。为了保护好这棵千年古树,县里早在2004年就给它挂牌注册,并安排张国华一家专门看护,由于他一家三代人保护古树尽心尽力,被村民亲切地称“护树特别行动队”。
“这棵树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有我们在谁也别想把它弄走。”张国华的父亲告诉记者,每年春天都有人打古树的主意,最高出过250万元,但都被村里断然拒绝。
据了解,定南县把林政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造林绿化上,坚持栽植和管护“两手抓”,强力推进“五个一”工程,即:建好一支队伍、用好一把锄头、管好一把刀、治好一条虫、防好一把火。该县向全社会推行林木认建认养制度,近两年来,全县超过14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90多万株;建设纪念林17处,面积达1500亩;认建认养绿地51块,面积1900多亩;认养林木6.2万株,其中古树名木8000余株。
香港客商的绿色梦想
“是这里的青山绿水让我选择了定南,我的绿色创业梦想就是从这里开始的。”3月30日,站在定南县天九镇九曲村天成桥桥头,望着滚滚而下的东江水,香港明骏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赖达雄感慨地谈起自己的二次创业经历。
1998年春,事业有成的赖达雄来到定南,开始编织集科研、种养、旅游、文化、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绿色产业梦想。经过几年的开发,一个绿色奇迹诞生了,九曲度假村于2009年获批准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国内首创的生态养生度假的旅游保健模式,深受珠三角游客的青睐。
“下一步我将动员更多香港客商共建九曲河岸的绿色长廊,把这里变成名副其实的森林王国。”为了保护东江水源,赖达雄每年都在度假村植树造林,他期待着群体的力量共同保护好定南县的青山绿水。
“这里风景漂亮,空气清新,是养生保健的好地方。”前来疗养的深圳老人陈祥达对九曲度假村相当满意。精心的呵护使九曲河水更加清澈,林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10万个以上,一座天然的巨型氧吧耸立在东江源头。
据悉,为解决好保护生态和增加农民收入之间的矛盾,该县还积极引导经济实力雄厚的业主,将开发荒山、荒地与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如今,九曲度假村、布衣山谷等一批生态林业休闲旅游项目初具规模。一个个闭塞的小山村成了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村民收入不断增加,实现了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双赢”。
矿山老板的绿色转型
3月29日,定南县岭北镇禾草村竹山上,张东明正和员工一起抚育毛竹。“这些新种毛竹第一次长新竹,都会萌发数量较多的小竹笋,较弱小的竹笋要及时除去,每株留下两三个粗壮竹笋就行。”张东明给员工们现场上起“课”来。
稀土老板张东明,2001年转行承包了岭北镇禾草村6000亩荒山种植竹子,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经过学习和实践,张东明摸索出一套种植竹子的经验,成了当地毛竹培育技术第一人。如今,张东明承包的6000亩荒山全部种上了毛竹,漫山遍野的竹子郁郁葱葱。茂密的竹林不但有效遏制了当地因矿山开发而造成的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使河水清澈如旧,而且也成了一座绿色银行。光是卖原竹每亩年收入在1000元以上,每年间伐三分之一的竹子,年收入在200万元以上。张东明成了远近闻名的“竹王”。
为了调动群众造林、管林的积极性,该县每年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植树造林,对承包经营荒山100亩以上的大户,每亩一次性补助30元苗木费和10元管理费;对已绿化且有业主承包的山林,维持原有经营方式,重新核发林权证;对尚未绿化但已分发到户的荒山,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以村为单位,集中统一发包、出租和拍卖,规模控制在100亩以上,要求限期绿化。同时,该县加大对非公有制林业的投入与信贷支持,扩大面向造林农户的小额信贷。目前,该县共涌现出各类非公有制造林户10775户,造林企业11家,造林面积达28万亩。(周建东 刘海平 记者谢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