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赣州政经 >> 正文内容

章贡合流处 大城正崛起
赣州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纪实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张惠婷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8日

      章贡合流大城起,风云际会长歌吟。站在赣江之源的郁孤台上放眼四望,高楼林立、车流不息、山水相映……一座宜居宜业、朝气蓬勃的现代新城尽收眼底。
 
  居“五岭之要冲、粤闽之咽喉”,有江西“南大门”之称的赣州,千百年来曾多次成为中国城市版图上的一颗耀眼明星。进入新时代新阶段,这座古城在振兴发展中成为江西加快构建“一主一副、两翼多点”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一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诸多“国之方略”的推进实施,省委、省政府系列重大支持举措的落地落实,为这座城市的拔节生长持续赋能、创造机遇。
 
  今天,一个高水平、高品质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正在加速崛起,朝着“江西南部重要增长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目标定位铿锵前行,并向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奋力迈进。
 
  示范争先,当好能级提升主力军
 
  这是响应时代召唤的赣州使命,这是“作示范、勇争先”的赣州作为。和着振兴发展的节拍,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步伐坚定执着。
 
  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明确提出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赣州关怀指导,为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注入强大动力,赋予赣州“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的时代使命;2021年1月,《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出台实施,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加速向纵深推进。
 
  201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多次明确赣州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并出台专项政策措施予以全力支持。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2022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要求“全面提升赣州综合承载能力,增强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同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深圳和赣州对口合作、携手发展。
 
  城市定位,折射城市的优势特色。江西唯一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为什么是赣州?
 
  放眼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主旋律。赣州“四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有能力也有必要承担起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任,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审视自我,以赣州为圆心,方圆200公里2000万人口区域内,尚无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作为江西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设区市,赣州有条件建成辐射周边的区域中心。
 
  天时、地利、人和,赣州一体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打造江西南部重要增长极。
 
  一组“战绩”数据,诠释了江西“南大门”的崛起速度:2022年,赣州GDP总量达4524亿元,居全国城市第62位、较2011年前移46位,最近8年GDP增速稳定在全省前2位;在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活力城市百强研究(2022)》中,赣州的城市品牌价值列当年中国百强城市榜单第45位;今年4月,赣州在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中位居首位,连续第10年获评全省先进……
 
  “战绩”之外,日新月异的城乡面貌,更为直观地展现着省域副中心城市应有的样子。赣州高标准做好城市顶层规划设计,一手拉开城市框架,一手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蝶变蓝图渐成实景,大城画卷已然舒展。
 
  ——“龙头”昂起来。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2011年的85.23平方公里扩大到222平方公里,“小马拉大车”扩展为“五马齐奔腾”,五区一体化发展渐入佳境,蓉江新区、高铁空港新区、三江口片区组团发展。
 
  ——“龙身”壮起来。“一核五区”全方位协同发展格局已然形成,县域经济活力迸发,一批工业强镇、农业大镇、文旅名镇脱颖而出。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7%,较2011年提高17.66个百分点。
 
  ——“龙骨”强起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一步步补齐,城市更新行动有序开展,“四横六纵”快速路网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城市文脉保护传承扎实推进,让赣州呈现出古韵与时尚的完美交融。
 
  为增强区域辐射带动力,赣州建强教育、科研创新、金融、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医疗养老“六个区域性中心”。如今,11所普通高等学校、308个省部级以上科创平台载体、32个物流园区、19家上市企业,35家4A级以上景区、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如闪亮明珠点缀在赣南大地。
 
  一个有体量、有支撑、颜值高、后劲足的新赣州,正自信而从容地绽放着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风采。
 
  对接融入,构筑双向开放新高地
 
  在赣州国际陆港,龙门塔吊抓起集装箱,叉车来回穿行,工人装卸搬运,一派繁忙景象。截至目前,已有逾1300列中欧(亚)班列、逾1.3万列铁海联运“三同”班列和内贸班列从这里开行,跑出了革命老区联通世界的“加速度”。
 
  地处赣粤闽湘中心地带的赣州,素来不乏开放基因,创造过“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宋城繁华。面对“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部地区崛起、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国家战略红利的交汇叠加,如何乘风扬帆再出发?赣州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八大行动”。今年7月下旬召开的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就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精神作出部署,要求全市上下牢牢把握省委对赣南老区发展的更高要求,努力在江西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中奋勇争先,抢抓国家、省政策机遇,全力推进“六个区域性中心”建设,昂起中心城区龙头,做强县域经济,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赣州篇章,不辜负省委的殷切期望。
 
  随着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今天的红土赣南,已昂首行进在开放崛起的新航程。昔日的内陆腹地,正加快构筑双向开放的新高地。
 
  扩大开放,首先要内畅外联。
 
  昌赣高铁、赣深高铁相继通车,赣州至北京“绿巨人”动车开行,高速、国道实现“县县通”,黄金机场开通国际航线,瑞金机场完成主体工程,赣州港五云千吨级货运码头建成,赣州国际陆港、赣州综合保税区、中国(赣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四区合一”……随着一条条开放通道立体成网、一个个开放平台做优做强,不沿边、不靠海的赣州打开山门,一跃成为北上南下、西进东出、通江达海的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赣州造”走向世界的渠道更加多元便捷。
 
  “硬件”在日益完善,“软件”也在不断升级。
 
  赣州以“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的理念,擦亮“干就赣好”营商环境金字招牌。151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一次办成,80%以上服务事项“掌上办”,超过1300项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企业开办半天办结、“零成本”。“全产业一链办”、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施工图审查等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产业链链长制、政企圆桌会议、安静生产期等制度先后建立,对企业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开放大门越开越大,“朋友圈”越来越广。
 
  赣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共谋双向开放“大棋局”,共赴区域合作“深海域”,是老区湾区的共同愿望。赣深高铁通车后,赣州全面融入大湾区“两小时经济圈”,依托与深圳对口合作机遇,赣州加快推进赣粤产业合作示范区、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建设,与深圳共建“飞地”产业园区,着力推行“赣深组合港”“赣穗组合港”新型通关模式,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梯度转移,精心培育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和“圳品”品牌。去年以来,赣州在湾区举办“粤企入赣”“虔城融湾嘉游赣”文旅推介会等多领域推介活动,全市超六成新签约项目来自大湾区,签约总金额近2800亿元。
 
  格力电器(赣州)智能制造基地项目从洽谈到开工建设仅用75天,赣州腾驰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前驱体项目84天实现封顶,大族数控新建研发智造数控装备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时1个月……在赣州,“老区精神、湾区思维、特区速度”不但是豪情的号角,而且是鲜活的事实。以“第一等”营商环境招大引强,进而集聚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本、科技等要素资源,赣州在高水平开放中迈向高质量发展。
 
  产城融合,打造近悦远来强磁场
 
  8月18日至20日,2023第二届中国(赣州)永磁电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中国稀金谷举行。近300位院士专家和企业家齐聚一堂,带着先进理念、创新资源和智慧成果,共同赋能赣州稀土永磁电机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欣欣向荣,人才纷至沓来,同频共振的背后,蕴含着赣州对产城融合发展的长远布局。
 
  产业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城市兴。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赣州坚持把兴城、促产、聚才作为一个系统来整体谋划推进,以城市高质量发展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产业兴旺吸引人口人才人气集聚。
 
  打造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的现代新城,赣州有着日益坚实的基础,呈现更加光明的前景。
 
  来赣州干事创业,是许多生物医药人才不约而同的选择。“我看中的是赣州对高端人才的重视,我可以在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这类平台实现更大价值。”来自武汉的胡宇峰教授说。作为赣州主导产业之一的生物医药产业,通过“人才+产业+平台+项目”模式,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去年全产业链实现营收446亿元,同比增长21.8%。
 
  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拼字当头、干字为先,赣州坚定不移主攻工业,聚焦“1+5+N”主导产业延链强链补链,依托中国稀土集团、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以技术创新突破引领产业裂变。目前,全市已形成现代家居、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4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千亿园区、百亿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产业链牵引“人才链”“创新链”,赣州正成为四海人才到此创新创造、成就事业的热土。去年以来,全市新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1811人、急需紧缺人才4.1万余人。院士“帮帮团”、周末工程师、科技副总等一批科创“追梦人”接踵而至,为赣州发展“添智提质”。
 
  为进一步做大做优人才“强磁场”,赣州努力提供肥沃的“土壤”,营造适宜的“气候”。“人才新政30条”“补充措施18条”“新时代赣州人才工作实施意见”……一系列给力政策,助力更多人才到赣州筑梦圆梦;人才住房、人才驿站、人才主题公园……一项项暖心服务,让人才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寻乌县阿里巴巴客户体验中心,600名“寻小二”线上接待全国各地的用户咨询。抢占数字经济赛道,寻乌大力发展客服产业,带动小镇青年就地数字化就业,为乡村人才振兴增添新动力。山区小县手握“中国客服第一县”新名片,发展有了更多可能性。
 
  一座真心爱才、悉心育才、诚心引才、倾心用才的城市,是开拓创新的城市。赣州,正以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谱写“人才兴市”“产业强市”的新篇,迈开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大步。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梅茜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