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保险业前2个月赔付支出同比增58.8% 长期看赔付支出增速将趋于稳定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9日

    本报记者 苏向杲 见习记者 杨笑寒

    近期监管披露的保险业前2个月经营数据显示,保险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8%,原保险赔付支出5303亿元,同比增长58.8%,赔付支出增速大幅超过保费收入增速。

    受访专家认为,前2个月,人身险公司赔付支出增速较快或受到寿险部分热销到期产品的集中兑付等周期性因素影响。财险公司则受到去年上半年出行恢复期的低基数效应影响。从长期看,行业赔付支出增速将会趋于稳定。

    人身险公司赔付支出增速更快

    通常而言,赔付支出分为赔款支出与给付支出两类。其中,赔款支出指的是保险人对保险事故造成的损失,根据合同约定向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给予的经济补偿。保险给付是指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向被保险人提供一定的服务或支付一定的费用,包括死伤医疗给付和满期给付等。由于寿险公司所持多为长期资金,因此其资金的满期给付等具有时间滞后性。

    从监管披露的数据来看,前2个月,保险行业汇总原保险保费收入15332亿元,同比增长3.8%,原保险赔付支出5303亿元,同比增长58.8%。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2274亿元,同比增长3.8%,赔付支出3636亿元,同比增长90.5%;财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058亿元,同比增长4.0%,赔款支出1667亿元,同比增长16.5%。

    这意味着,无论是从公司类型来看,还是从行业整体来看,赔付支出的同比增速均高于保费收入增速。

    对此,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徐昱琛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财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多为一年期产品,其赔款支出与保费收入具有较强的同步性,而今年前2个月赔付支出增速较快或受去年上半年出行处于恢复阶段的低基数影响。相较而言,人身险公司的到期兑付或满期兑付具有滞后性,如果某个时期保险产品集中到期,就会遇到给付规模较高的情况。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前2个月,人身险公司赔付支出同比增速超90%的原因可能是医疗险和重疾险的赔付支出增加,前些年热销的医疗险和重疾险到了一个集中赔付期。此外,或有部分公司为了不影响年终奖的足额发放,而将去年末的赔付移到今年初,或依监管规定将部分费用计入赔款,从而导致费用率下降而赔付率增长。

    赔付率长期将趋于稳定

    事实上,行业赔付支出同比增速高于保费增速的情况并非暂时现象。2023年全年,保险行业保费收入同比增长9.13%,赔付支出增长21.94%。这一差距一方面受到人身险产品集中到期给付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近年来保险产品赔付率的上升也不容忽视。

    公开数据显示,健康险方面,2023年,近六成险企短期健康险综合赔付率同比增长。财险方面,5家上市险企的2023年年报显示其综合赔付率均小幅上升。中国人保副总裁、人保财险总裁于泽在近期举行的中国人保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预计未来车险的赔付率可能还会进一步提升,费用率将进一步下降。

    王国军表示,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赔付支出的增加会给保险公司带来较大的经营压力,尤其是当赔付支出增速长时间高于保费增速的情况下。对此,保险公司要对产品设计、定价策略等进行及时调整;在风险管理、资金运用等方面做出更有效的策略安排。

    徐昱琛认为,寿险公司对于给付支出有预期规划,只要做好现金流的安排就影响不大;同时,可以通过提高产品收益和投资收益来抵消可能出现的赔款风险。财险公司要做好产品定价和精算设计,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降低综合成本率。

    展望未来,业内专家认为,从长期来看,赔付支出的同比增速会逐步回归至正常水平。

    徐昱琛表示,财险公司的赔付支出增速主要受外部性因素影响,人身险公司的赔付支出增速会受滞后性影响有所波动。长期来看,赔付支出的增速将趋向稳定。

    王国军也表示:“赔付率短期会逐渐下降,未来还会有周期性的波动,但总体上是趋于稳定的。”

分享: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无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