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深度视野 >> 正文内容

美货币政策立场为何与全球对立?

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张茉楠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5日

  欧洲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这是欧洲央行40年来先于美国加息的举措。与毅然决然的欧洲央行相比,美联储推迟“退出”的立场相当明确,伯南克依然故我的态度,表明美联储有它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美联储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时机、手段、顺序以及策略上,都有相当谨慎的考虑,绝不会贸然行事。更重要的是,美国的货币政策是危机的平衡器,美国要利用其全球货币政策的主导权,获取最大的利益。

  首先,从退出的策略和顺序看,“量化宽松”到底怎么退?事实上,所谓“量化宽松”包括降低联邦基金利率水平、创新流动性管理手段、启动“国债和抵押担保证券(MBS)”购买计划等等。这些措施使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急剧膨胀,危机爆发至今,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总规模由2007年6月的8993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4月初的26529亿美元,是危机前的2.95倍。美联储可能通过逆回购协议和在美联储的定期存款,来回收市场上的流动性,并出售美联储持有的部分抵押担保证券、机构债券和国债,进而压缩资产负债规模。因此,美联储只有在收缩资产负债表之后,才可能提高联邦基金利率。

  其次,从退出的工具和手段看,伯南克曾经信誓旦旦地表示,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膨胀不会导致通胀上升,美联储有撤出刺激措施的工具,有能力回收流动性,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从去年伯南克提出的宽松政策退出机制的五大手段来看,包括提高超额准备金利率、进行逆回购协议、在公开市场出售持有国债和证券、财政部发行短期票据回笼资金再存入美联储、将部分超额准备金转换成定期存款再存入美联储等,都面临着实施的约束。比如为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就是致命的缺陷,因为美联储需要为此付出高昂的资金成本。如果按照7500亿美元的超额准备金额度估算,其利率水平每上升1个百分点,总的利息支付就会增加75亿美元。在预算危机不断拉警报的当下,作为美国国债最大买家的美联储,若贸然抽回流动性,美国国债收益率将出现大涨,这将加重消费者、企业及联邦政府的债务负担,并使美国的财政状况更加恶化,美联储怎敢轻举妄动?

  可以说,美国货币政策立场与全球对立,是由其货币政策的极端“利己主义”和“单边主义”色彩决定的。美联储向来把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利益平衡和危机治理的有力工具。美国QE2的本质是就是债务货币化。美联储用一个可以称得上“天量”的国债购买计划,来支撑全球流动性战略,其背后是加速全球财富的转移和再分配。全球2009年外汇储备是全球GDP的13%,其中60%以上是美元资产,也就是5万多亿美元。2009年,国外持有美国的资产总额,不包括金融衍生产品,已经达到当年美国名义GDP的1.25倍,美元贬值将使这些财富大幅减值和缩水,这就是一场赤裸裸的财富掠夺,因此,可以说,“美元本位制”早已演变为“债务本位制”。

  事实上,从二战后美国债务的削减经验看,“债务货币化”是比较灵验的方式。二战给美国留下了庞大的债务。在两代人的时间内,美国削减了相当于GDP的70%以上的公债。如果把降低债务的“名义增长效应”分为“实际增长效应”和“通胀效应”两部分,历史经验数据显示,1946—2003年间,实际GDP增长平均每年令公债—GDP比率降低1.3个百分点,而通胀的作用为1.6个百分点,大于前者。换言之,在整个“名义增长效应”中,通胀的贡献度为56%。在庞大的债务面前,美国必定要靠不断地放水让美元贬值,从而启动新一轮的债务削减计划,从贬值中获得最大的债务削减收益。

  美联储全球创造货币的机制与一国央行的货币创造机制相似,但由于是跨境的货币循环,全球货币创造的乘数要由各国的汇率制度而定,特别是钉住美元汇率制度的新兴经济体最为显著。而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某种程度上失去独立性,新兴经济体想以量化紧缩对抗量化宽松也难以实现,这不仅使国际经济政策协调难度日趋加大,也可能使得政策效果在全球范围内相互抵消。到头来,大多数新兴经济体最后面对的,就将是国际购买力与国内购买力背离导致的货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窘境。

分享:

来源:上海金融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