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理财频道>> 理财要闻 >> 正文内容

个税调整本周审议 预计工薪起征点调整为3000元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8日

    或减税1200亿元 将减少4800万纳税人

言木 田享华

4月20日,个税调整方案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初次审议。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工薪所得费用扣除额(即个税起征点)若调整为3000元,纳税人口将减少到税基人口的12%。

有专家测算,提高起征点将使得个税收入减少900亿元,再加上税率调整等影响,最终将减少1200亿元左右。

据了解,如初审顺利通过,个税调整方案将于6月底进行二审,二审获通过则最快于下半年颁布实施。

月薪2万以下税负明显下降

此前,个税起征点到底提高到多少较合适有多个版本。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以TCL总裁李东生等企业家为代表的代表委员,还联合发起议案、提案,建议将个税起征点提到5000元。

据《中国证券报》昨日报道,此次个税改革,工薪所得起征点预计会调整为3000元,税率结构调整为7级累进税率。而目前的起征点为2000元,税率级次为9级。

这一数字和部分专家学者测算的数字大体相近。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安体富的测算,北京市2008年家庭平均人口2.8人,家庭平均就业人口1.5人。人均消费支出一年16460元,月人均支出1371.7元,一个家庭月消费支出则是3841元,除以家庭平均就业人口1.5人,2008年的费用扣除额应为2560元,但那一年只有2000元的扣除额。

考虑到2008年后的通货膨胀,和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安体富认为,这一次个税改革,费用扣除额最少应提高至3000元。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这一数字是根据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测算出来的,在中西部地区可能会低一些。但由于个税起征点全国实行一个标准,由此应就高不就低。

有参与个税改革讨论的人士告诉媒体,此次个税改革总体目标是,使月收入2万以下的纳税人税负明显下降,2万以上的纳税人税负稳步增加,收入越高,税额增加越多。

王军昨天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谈到,财政部办公厅告知他有调查称,70%的人觉得目前确定3000元的个税起征点还低,需要往上加,而有30%的人觉得这一起征点高了,不能再往上提。因此,他认为30%的人愿意交更多的税。

有财政部官员曾表示,中国已建立起个税起征点的动态调整制度,因此这一标准并非一劳永逸,今后还会再调。

而在安体富看来,中国最好能将工薪所得费用扣除额指数化,即把它与物价挂钩,让扣除额能够根据物价自动进行调整。

个税减少对税收规模影响不大

个税起征点提高,自然会引起纳税人口及纳税总额减少的现象发生。王军昨天表示,个人所得税的税基是13亿人当中的正规部门就业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口数在3亿人左右。而这3亿人在扣除2000元以后,还有28%的人交税;如果提高到3000元,还有12%。也就是说,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000元,纳税人口将减少4800万人。若提高到5000元,则还有3%的人纳税。

“如果只有3%的人交税,这就要退回到英国发明这个税初期的贵族税,这个税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王军表示。

地方上也进行了类似的测算。江苏省地税局副局长陈茂锋曾表示,目前江苏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人数2000万人,达到标准实际纳税人数为903万人,按照2500元的扣除标准,超过40%的纳税人将不再纳税,而按照3000元的扣除标准,将有60%的纳税人不再纳税。

而据专家测算,从全国范围来看,提高起征点将使得税收收入减少900亿,再加上税率调整等影响,最终将减少1200亿左右。

社科院财贸所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告诉本报记者,个人所得税并非我国的主要税种,2010年我国个税收入是4800亿,只占总税额的6%左右,因此个税减少不会对税收规模产生很大影响。

2008年个税免征额调整后,根据财政部测算,个税扣除标准提高后,工薪阶层纳税人数占全国职工总人数比例将由之前的50%左右下降到30%左右。从改革效果来看,2008年个税改革后税收规模并未有明显的降低。

而在安体富看来,对个税收入影响更大的,实际上在于高收入者收入不透明,因此应加强对这一部分个税收入的征管。他告诉记者,根据胡润百富榜的计算,去年我国收入上千万的人数在85万人左右,这一部分人未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灰色收入约有八九万亿元。若缴税的话,一年约在7000亿元到8000亿元,超过了去年我国全部的个税收入4800亿元。

因此,安体富称,加强对富人收入的征管、健全征管制度,是提高个税收入的应有之举。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言木 田享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