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银保新政:催生“对银行有价值”的保险商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方华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0日

  “很少有一款产品能够像苹果那样,让人们通宵排队去购买,这就是产品创新和精准定位的魅力。”在一部分保险商看来,能够为商业银行提供什么样的保险产品,决定了他们对于商业银行的价值。

  中国保险业用其他国家三分之一的时间,走完了最近20年的扩张路程。时至今日,中国保险业正站在十字路口,考虑从何处着手才能实现从粗放的经营方式向精细化的方向转变。

  在普通的银行网点销售趸缴产品,是创业初期各大保险商的共同路径。及早扭转这一结构形态的先行者们,开始摆脱“趸缴不赚钱”的宿命,重金调研银保客户的现实需求,以满足“富一代”及银行中端客户的消费意愿。

  从趸缴迈向期缴的“银保转型”策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保险商采纳。但耗费巨资与人力调研银保客户现实需求的保险商们,并不多见。本报开展独家调查,叩问保险商“是否了解保险消费者的现实需求”、“是否像了解自家的产品一样了解你们的客户”,并摘登部分保险公司的调研报告,分享他们重金打造的调研成果。

  2008年末的一个工作日,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德安联”)当时新上任的首席执行官柏思安先生,宣布了一项重要决定:“银保产品要从以趸缴为主转向以期缴为主,从以投资为主转向注重保障,在与中资银行伙伴的合作基础上,逐步加强与外资银行的合作。”

  “从来就没有这么卖过。”在那个“银行主卖趸缴”的年代,中德安联开启了这一场“史无前例”的银保转型。在进入中国内地市场10年之后,这家外资险企开始率先细分银保客户,重金调研细分了的银保客户需求,重新定位相适应的产品。

  时隔两年,“银保新政”导致全行业银保业务增长“减速”。但数据显示,中德安联的银保期缴保费不降反升:今年一季度,银保业务的期缴标准年化新保费同比增长10%,且期缴保费占比从2008年的1%跃升至2011年一季度的88%。

  然而,令外方股东、全球保险巨头——安联集团更加看重的,是中国内地市场银保业务利润贡献的明显上升:自2008年银保业务转型后,银保渠道的利润贡献大幅提升;2011年一季度,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占比达到55%。

  事实上,从趸缴迈向期缴的“银保转型”,并非只是安联一家。但耗费巨资与人力调研银保客户需求的保险商们,却不多见。

  “很少有一款产品能够像苹果那样,让人们通宵排队去购买,这就是产品创新和精准定位的魅力。同样的,能够提供什么样的银保产品,决定了我们对于商业银行的价值。”中德安联副总经理兼首席渠道官张海婴如是说。

    拿什么满足“富一代”

  2010年末,银保保费已经占据整个寿险业的半壁江山,当之无愧地成为“第一渠道”,个险这一传统核心渠道退居其次。

  数据显示,继银监会2010年“90号文”颁布后,新的《监管指引》明确了银保业务的结构导向,银保趸缴型业务开始步入明显的下行通道。

  逾60%的保费占比,同样令银保渠道成为中德安联的“第一渠道”。与多数同业相仿,早期以趸缴产品为主,在银行普通网点面向大众消费者销售,利润率低下,难以实现安联集团“可持续的盈利性增长”这一在华发展目标。2008年,转型理念开始萌生。

  “但转型之后卖什么?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走差异化道路。”张海婴告诉记者,早期营销员多采用“缘故”销售的习惯,市场也没有太多产品供消费者选择,但银保业务作为“后来者”,买方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很多人已经有了第一份保单,销售难度正在加大,必须想方设法细分银保市场。

  2008年,中德安联重金投入市场调研,一场名为“焦点小组访谈”的市场调研,不仅面向细分了的银行客户,还包括诸多银行的理财经理。

  “根据此轮针对性调研,我们在2009年首次明确定位于外资银行、中资银行的私人银行的"高净值人群",推出专属的整体保险解决方案,最低年均缴费20万元,但没想到实际的成交额更高,达到36万元。”张海婴介绍称。

  这些所谓的“高净值人群”,正是各大保险商青睐的“富一代”高端群体,投资经验丰富,且投资渠道众多,成为共性的特征。

  “正因为投资渠道众多,他们恰恰更看重保险对自己和家人的保障性。”张海婴称,向他们推出的整体保险解决方案,主打“家庭保障牌”,如涵盖一家三代的养老、子女教育金、疾病康复保障计划,同时推出高保额的航空意外险,保额高达800万~1000万元。针对其特殊需求,中德安联甚至推出包括“老年人骨折保险金”、“老年人意外烧伤保险”及住院津贴在内的意外保障。

  银保市场的细分策略,使得中德安联两款专属高端产品在一季度实现的标准年化新保费,占整体银保业务近50%。

  下一步,中德安联正在筹划针对外资银行、中资银行理财中心客户更深入、更大规模的定量调查,计划涉及10多个城市,内容涵盖该目标客户的投资理财习惯、对银行及客户经理的选择、对风险和产品的态度等。

  “事实上,这样的调研已经常态化。”张海婴称,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把正确的产品卖给最适合的人群。

分享: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