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高层声音 >> 正文内容

基金公司如何走向国际化

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吴玥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2日

  在日前上海举行的首届全球基金峰会上,中国基金公司如何走向国际化,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话题。什么是国际化?国际化是国内基金业大势所趋、是每个基金公司必经之路吗?应该什么时候、什么方式迈向国际化?对此,国内五大基金公司掌舵人给出了他们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交银施罗德基金总经理战龙:不国际化就被国际化谈国际化,首先要定义什么是国际化?我认为,国际化先是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再是走出去、迈向国际。

  我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只是因为市场没有开放、人民币没有流通,所以在全球的指数里占的比例微乎其微。然而,一旦市场开放了、人民币全流通了,你不国际化也会被国际化,因为别人会来竞争,那个时候国际化对我们就意味着在本土有没有比较优势,能不能打败外来的竞争者。因此,国际化是知己知彼的过程,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国际化的第一步,至于是否要“走出去”则要看我们的需求而定。

  其次要定义怎么样才是国际化。尽管我国基金业用10年多时间,跨越了别人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其实较发达国家资产管理业仍落后一大截,我们的发展阶段跟国外的现阶段是不同的,所以国外的很多先进经验直接拿过来未必好用,而是必须跟我们现在发展的阶段相匹配。我认为,并不是说国外的东西拿回来就叫国际化。

  比如人才,因为国内基金业发展非常快,很多人可能做了没几年研究员,就已经当上基金经理了;而海外成熟市场培训的过程其实很长,可能要历经多个牛熊周期,才能做到基金经理的位置,这时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是这个东西不能非常教条地照搬成熟市场经验,如果我们也学富达资产9年时间淘汰很多研究员,再培养一批基金经理,可能人都跑光了,公司也没法运转了。

  投资亦然。比如美国70%的基金跑不赢指数,而且长期持有都会有很好的收益;但在中国,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是因为两个市场的市场周期不同,美国是牛熊都短,而我国是牛短熊长。这决定了在A股市场做主动投资,特别是仓位的配置,的确是可以创造价值的。因此我认为,国际化其实是要借鉴别人根本的道理,有批判式地吸纳。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总经理于华:国际化勿忘坚持本土优势我觉得国际化首要的原因就是能够给客户提供国际化的投资机会。由于整个全球化经济中,各个国家的经济有错峰期,不同时期不同的国家有着迥异的投资机会。通过国际化的投资,能够给客户带来国际化的投资机会,帮助他们实现投资风险的分散化。

  其次是能够为客户提供国际化的服务。比如在海外评级机构进来前,我们的排名都是简单按照收益率来定先后;一直到晨星等海外评级机构来到国内,才逐渐开始有了风险调整后收益等更为科学的排名方法。

  最后是能够通过国际化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我有幸参加了

  QDII产品的设计,由于要在多个QDII投资市场的交易所开户,而每个交易所的开户流程又不尽相同,我们后台服务的局限性使当时在一步骤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也使我认识到后台服务国际化的重要性有多大。

  尽管整体来看,国内基金业与国外同行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我觉得也要看到我们的优势所在。其一是后发优势,主要在基础设施方面。由于建立较晚,国内基金业建立伊始,就吸取了全球不同国家、不同市场的先进经验,从公司的治理结构、产品的开发设计,到销售渠道的使用。举个简单的例子,始于1924年的开放式基金,其销售渠道的进化路径依次为敲门销售、证券公司销售到现在的银行销售;而国内基金业一开始就用了最大的渠道———银行,随后再扩展到证券公司,再到现在开始发展直销,与国外发展恰恰相反,给国内基金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其二是团队优势。尽管国内基金从业人员数量并不多,但是不少伴随行业一步步发展的“元老”,非常具有开拓性和进取性,善于把国际化的经验学过来,并取长补短,使之成为本土优势。

  信诚基金总经理王俊锋:“三步走”实现国际化中国基金业到目前为止,仅公募基金规模就已经超过2.5万亿元,最高时甚至超过3万亿元。随之也开始面临一个风险,即投资市场过于单一。基金业是给投资人获取回报的行业,但现有基金产品却较难做到这一点。2008年A股暴跌带来的整体市场系统性风险,使这一局限性暴露无遗,所以过去3年基金业的资产管理规模出现明显滞涨。基于此,我认为基金业确实到了“走出去”的阶段,具体来看,可分三个大步骤:一是产品的国际化。这个阶段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即使不具备到各个市场进行投资的能力,也可以请境外投顾,或是投资一些被动型的产品,获取行业平均收益。

分享:

来源:上海金融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