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1日
美貌与才华兼具的林徽因是很多人的偶像。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林徽因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林徽因(右一)那个时代的女学生。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日前,有报道称珠海女子中学将在今年9月份正式开学,目前已向全国开始招生,然而其“每年12万元,培养林徽因式女子”的办学模式引起众人热议。这样的女子学校,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高价学校,就一定能培养才女吗?
文/李亚妮
女子中学天价收费
声称培养林式才女
2011年3月1日,珠海女子中学正式接受报名,目前,已有几十名学生报名成功。据了解,该校计划于今年9月份开设初一、初二及高一三个年级,初中部设立普通初中班和直升女高实验班,高中设立普通高中班、艺术特长班和国际班。初中部普通班一学期2.66万元,直升女子中学高中部的实验班2.83万元,普通高中班和艺术班从2.8万元至3.4万元不等,其中国际课程高中班一学期6.1万元。有趣的是,该校奠基仪式是在2010年6月10日,其负责人解释说,这是因为当天是中国杰出女性林徽因的生辰纪念日,学校借此表达决心培养出像林徽因那样秀外慧中、知书达理、德才貌情兼备的现代新女性。
热议:
读女校是进步还是后退?
(支持)
因性施教,有利女生发展
我个人是支持这种差异化办学模式的,在发达国家,女校教育是比较受重视的,而我国历史上也有著名的女校曾培养出杰出的女性,比如,上海第三女子中学就培养出宋庆龄三姐妹及张爱玲等知名女性。女校以女性特点为基础来设置特色课程,可以弥补传统学校的不足,有利于发挥女性固有特长,只要引导得好,就有利于发挥女生最大潜能。其次, 现在中学生早恋现象严重,可以说防不胜防,在女子学校中就不用担心这种问题,而且在这个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女中更注重培养女孩的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等方面的品质,这为以后的婚恋打好了基础,现在广东省不是也开始提倡女子教育了吗?这都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家长 沈韵立(孩子上小学三年级)
(反对)
违背心理需求,有碍人格发展
在我看来,尽管女子学校为女性潜能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条件,也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异性触犯,但也有很多弊端。首先,青春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求知欲、好奇心非常强烈。普通学校的男女生正常交往,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塑造完整的性格。如果将女孩封闭起来,使得性别差异被弱化,由于缺少了与男性的交流,女生很可能在今后的异性交往中,产生心理障碍。其次,当今社会竞争非常激烈,让女生接受与男性隔绝的单性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倒退,而且很容易消弱她们的竞争力,因为没有男生作对比,女生在短期内看似很有自信感,而一旦真正进入社会,面对男性强大的竞争,从而感到失落。
——家长 曾凯(孩子上初中)
资料:中国女校的历史
1844年,传教士爱尔塞德在宁波建立的女塾是中国本土的第一所女校。早期的女校多为教会所办,目标也大多是培养教会工作人员,因此宗教和外语是学生的主修课程,同时也较早开设了算术、科学初步、生物、生理等课程。
1898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妇学堂——上海经正女学正式成立。该校以培养贤妻良母为办学宗旨,只办了两年就被清政府关闭。直到20世纪初,中国女校才取得合法地位。1907年,《女子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颁布,女校开始得到长足发展。继1905年协和女大首开女子大学先河后,华南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相继成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子中学兴盛发展的时期。北京76所中学里女中占15所。如今,女校再度兴起。
专家视角
人才成长不可复制
个人努力才是关键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国际比较教育学吴坚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女子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1844年,中国宁波就已经出现了女子学校,当时称作“女塾”。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子中学发展、兴盛时期,在“文革”期间曾经中断过,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又开始兴起,包括上海的第三女中、无锡的第一女中等。
普通中学不妨开设以“性别为基准”的特色选修课
“女子中学的重新出现是好是坏,不能一概而论,可以说,女子中学根据性别特点设置课程,最大限度发挥女性的特长这点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在没有男生竞争的环境下也容易提高女生的自信心。此外,有些家长认为送孩子去读女中可以防止早恋,这一点在短期内或许有效。但长期来看还是有很多弊端的,比如,走上社会后和男性交往会出现问题。”
吴坚教授认为:男女混校对学生总体发展来说是比较好的,如果普通中学能借鉴女子中学的做法,设置一些适合男生或者女生个性的特色选修课,比如女生的礼仪课、形体课、插花课,男生的思辨课、体育课等等,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更有利。
日本女校发达与其社会背景有关
吴坚教授曾担任日本中京女子大学的客座教授,在他看来,日本女校的发达是有其深远的社会背景的,从传统角度来说,日本女人一旦结婚,大多数都会回归家庭做主妇,在她们观念里,主妇也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课程。因此,日本的中学和大学都会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家庭基础课,包括作为“家庭经营者”的衣食住行和“保育”有关的知识与技能等。
而中国的教育很长时间以才智培养为主,忽视了其他方面,现在能以性别教育为基准而开设特色课程,是很大进步,值得肯定。
教育先行,经历更重要
“人才的成长是不可复制的,人才成长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女校培养了一些优秀的女性是有其特殊社会背景的,在当时,女孩基本没有读书的机会,而女校是女权运动的结果,一些思想开放、家境好的家庭开始送女孩读书,她们当中确实有一些人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但这不能仅仅归因为女校教育的结果,以林徽因为例,她虽然在女校受过教育,但是她16岁就跟随父亲游历欧洲,还在伦敦居住一年,后来到美国学习多年,主修建筑,并在中国考察了很多省份的古建筑,她的成就是与其个人努力和丰富经历以及影响她成长的家庭等因素分不开的。” 吴坚教授说道,面对珠海女子中学这种办学模式,家长如何选择,一要考虑经济因素,二要考虑孩子的愿望需求。最关键的是,如何在当今社会不断变革的年代更好地去发展女性教育,培养出身心健康,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适应社会与家庭发展的现代女性。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林徽因的就学经历
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启蒙。
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12岁,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16岁,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
20岁,林徽因和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23岁,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
27岁,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发表于《诗刊》第二期,在建筑科学之外从事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