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诚信 统计部门深陷信任危机
2010年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9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5%。有网友弱弱地问:是不是把“每日”给忘掉了?
近年来,关于房价的涨幅、GDP、平均工资、失业率和就业率,屡屡被质疑。本次调查显示,对于各种反映社会生活相关情况的消息来源,信任率排在第一位的是“学术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比例达30.1%,其次竟然是“自己的感觉”,达27.5%;然后是“国外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占22.9%;最后才是“中国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比例为17.1%。
公众宁愿相信自己的感觉也不愿相信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这表明中国统计部门已经深陷在一个统计数字的信任危机之中。在一个“被××”的语境下,损失最大的其实是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获取社会公众信任、拥护和支持的能力,它在实质上体现了政府的治理能力。2009~2010年度中国政府公信力指数为63.0分,比上年度上升0.8分。
本次调查显示,“不同部门公布的同一指标数据打架”、“数据本身就是假的”和“统计方法不科学”,被认为是统计数据不可信的三大理由。
“真实性”是对统计数据的基本要求。在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的办公室,“真实可信”四个字被高高挂起。这是温家宝总理对统计系统的题词。此前,朱镕基也曾题过四个字“不出假数”。然而数据的真实性还是难以保证。2009年8月,马建堂在接受凤凰卫视吴小莉专访时,针对地方虚报GDP的问题,无奈地表示,“GDP被附加了太多的东西。”
统计方法的缺陷,一度让国家统计局陷入“工资被增长”的尴尬。不过在2010年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职业工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今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统计口径发生了人们所期望的变化,私营企业被纳入了统计范围,平均工资被细化为“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军人农民教师学生记者最诚信
在对29类不同群体的诚信形象调查中,军人、农民、教师、学生和记者,被选为本年度公众心中最诚信的五个群体。
军人和农民,在历届(2006~2009年)《小康》诚信人群调查中,始终占据着榜单靠前的位置。可见这两个群体在中国公众心中的诚信形象是十分牢固的。
记者首次跻身前五,去年的位次是第十三。
值得注意的还有中、西医的差距,中医排在第十位,西医列第十九。
房地产中介服务人员、推销员、房地产老板、广告人和足球运动员,被选为诚信最差的五个群体。其中两个与房地产有关,很显然,公众是在表达对高房价的不满。
在诚信印象·地域榜的评选中,北京人、山东人、香港人、上海人和黑龙江人,成为公众心中诚信形象最好的地方人前五名。澳门人居第八,台湾人和广东人并列第十六。
在G20中,德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法国人和美国人,被选为中国人心中诚信形象最好的外国人前五位。
其中德国人获得了47.7%的支持率,超过位列第二的英国人17.8个百分点,可谓遥遥领先。
姚力在德国留学三年,对德国的印象很好,尤其是学风,“务实、沉静,没有急功近利之气。”
2007年,姚力从中科院物理所博士毕业后,到德国做博士后研究。2008年,他经历了一件令他感到佩服的事。
当时他在卡尔斯鲁厄(Karlsruhe)大学做研究,写了一篇文章,原本想发在一本影响力较大的刊物上———该刊要求文章篇幅不能过长,可是姚力的导师、一个德国老太太,却一再要求他加数据,结果文章太长就只好投到一本影响力降一个档次的刊物上。
“如果在国内,我感觉没有一个老板会这么做。”姚力说。
“她说,不加数据可以投,也能发,但她认为一篇文章应该给读者带来更多的信息,不是只看影响因子。”姚力说,“她的这句话,是我那一年做科研最大的收获。”
G20除中国外有五个亚洲国家,在诚信印象·国际榜中,进入前十的只有日本人,位列第八。这五个亚洲国家在榜单中的名次由高至低依次为:日本人、韩国人、沙特人、印度人、印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