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赣州热点>> 正文内容

赣州:丝路上的千年枢纽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曾艳 朱坚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7日

 

  7月15日,外媒嘉宾在龙南关西新围体验舞龙传统民俗。记者邹忠辉 摄

 

  赣州,这座位于江西南部的古城,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壮阔画卷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连接中原与岭南、内陆与海外的关键枢纽,曾谱写过“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繁华篇章。

  迅速崛起的交通枢纽

  从高空俯瞰,在中国南部横亘着一片东西延绵约1000公里的南岭山脉,它隔开中原和岭南地区,也分隔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对于古人来说,这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壁垒,唐朝梅关古驿道的开凿突破了这道屏障。

  唐代,全国经济快速发展,南北交往日益频繁,国家需要一条畅通的交通大动脉来保障境内货物的运输。宰相张九龄深知这条古道对南来北往和发展商旅的重要性。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奉命率工匠拓建梅关古驿道。

  拓建完工后的梅关古驿道,“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连通了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大运河、长江、赣江、珠江连为一体,南北交通大为改观,南北货物交流更加便捷。北方的货物经大运河入长江,又经赣江到达赣州,再翻过梅关古驿道经南雄转入珠江到达广州,而岭南的货物则反其道而运之。梅关古驿道因能通达南北、往来便利,且大大缩短了南北路程,逐渐繁忙起来并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之一,赣州也成为南北大通道上重要的水路转运枢纽。依托这一独特区位,赣州迅速成为南北物资流转的核心节点。有史料记载,唐时,广州之波斯阿拉伯商人,北上往扬州逐利者,必取道大庾岭,再沿赣江而下,顺长江再至扬州,其中广州、洪州、扬州胡商的人数尤为众多,虔州(赣州古称)等地次之。由此可见,当时的赣州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还是相当突出的。

  在唐代,我国还有一条从南海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路,叫作“广州通海夷道”。这是我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货物抵广州扬帆出海之前,大多在赣州进行中转集散,因而,赣州同样成为货物运往广州出海的重要枢纽。

  盛极一时的商贸传奇

  唐宋时期,赣州的商贸迎来空前繁荣,梅关古驿道也变得更加繁忙起来。

  唐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勃兴,赣州成为中原货物运往广州出海的中转地和集散地。彼时,中原的丝绸、陶瓷、茶叶在此整装待发,岭南的金银、香药、犀象于此汇聚中转,而后循着水陆脉络扬帆出海。当时,赣县七里瓷器也经此线路,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一时间,赣州“货物如雨,商贾如云,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经济活力空前迸发,跻身唐“开元盛世”全国四十个大州之列。

  入宋以后,这一盛况更胜往昔。由于国都南迁,经新疆出境的传统西域丝绸之路受阻,中原货物运往外国改由水路,通过大运河,进入长江,然后过鄱阳湖,溯赣江而上,经章江到达大庾(今大余)。货物在赣州卸船后,经过梅关古驿道,再在南雄浈江上船,经北江、珠江出海,往南洋,转欧亚各地。《宋史漕运》中说,“广南金银、香药、犀象、百货,陆运至虔州,而后水运”,恰好印证了当时虔州(赣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与内地贯通的咽喉枢纽。

  随着商贸的繁盛,赣州成为南方经济、文化的重镇。据《舆地纪胜》记载,仅天禧年间,赣州的商税便突破八万贯,数额之高远超周边州府。《宋会要辑稿》食货志显示,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虔州商税额高达51236贯333文,不仅在江西稳坐头把交椅,在全国亦能排到第 十八名。这般亮眼成绩,足见赣州商业活动之繁盛、经济活力之充沛。

  宋时,得益于水运的发达以及商贸的繁荣,赣州也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造船基地和铸钱中心。史书上有“天僖末,虔州造漕船605艘,列全国第一”的记载。宋代赣州设有铸钱监,“岁铸五十万贯”可印证。

  多元交融的文化纽带

  丝路上的赣州不仅是物资集散的商埠,更是文化交融的驿站。南来北往的商贾旅人,带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元素,在这片土地上碰撞出独特的火花,其经济、社会、文学、艺术等达到了空前繁荣。金尼阁整理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就有不少笔墨描绘梅关古驿道昔日的繁华与壮丽,生动勾勒出多元文化共处的市井图景。

  同时,赣州也是中原文化南下的重要驿站。儒家思想、礼仪制度经此传入岭南,深刻影响了岭南文化的发展轨迹;而岭南的奇风异俗、异域文化亦借此北上,为中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赣州,这座浸润着千年商韵的古城,见证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贸易盛况,也沉淀下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岁月变迁,但赣州所承载的丝路记忆,依然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等待着我们去探寻、传承与续写。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无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