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迂回曲折,巨灾险遭遇难产。此次即将推出的巨灾险能否起到预期效果,仍需拭目以待
浑浊的洪水漫过树冠,曾经热闹的街道已经湮没了踪迹,锅碗瓢盆等各色生活用品伴随着垃圾、枯枝烂叶漫无目的地在水中飘荡。倒塌的房屋、绝收的土地、等待救济的灾民……入夏以来,洪灾已经席卷南方11个省市。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7月16日,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95.2亿元,265.4千公顷农田受灾,其中379.8千公顷绝收,32.7万间房屋受损,131万民众因灾被转移安置。
从1998年的洪灾到2008年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从汶川大地震到今年春季的西南五省大旱,一系列触目惊心的自然灾害不仅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也使巨灾险建设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目前,巨灾保险已被纳入即将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研究课题。一位接近监管层的消息人士透露,保监会酝酿多年的巨灾保险方案有望在年底推出。
框架浮现
何为巨灾保险?迄今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世界各国基本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定义和划分。
一位参与保监会巨灾险方案制定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目前设计的巨灾险将洪水、干旱、台风和地震纳入保险责任中,并且在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影响范围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
保监会设计的巨灾保险方案覆盖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业巨灾保险,主要针对农作物和牲畜;二是面向城市的城镇居民房屋地震保险。
与此前坊间传闻不同,本次设计的巨灾险并没有提出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巨灾基金,而是以省为单位进行巨灾基金统筹操作。
抛弃前者的原因在于,“各省的经济水平和自然灾害的类型不同,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基金反而违背了风险分类的原则。”清华大学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秉正说。以台风为例,主要是热带海洋发生的强烈热带气旋,在一些内陆省份几乎不会涉及到台风灾害。所以,各个省份在洪水、干旱、台风和地震这四种灾害中,可以自行选择承保内容。
巨灾保险采取的是市场化运作,由保险公司收取保费后,提取一定的费用,然后按照固定的比例缴纳到各省巨灾保险基金中。在无灾年份,巨灾基金可以不断积累,以应付巨灾带来的赔付。
巨灾险是否会成为强制险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首都经贸大学保险学教授庹国柱表示,不会强制购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把巨灾险定为强制险种。
完全凭自愿购买,又会涉及到一个覆盖面问题。陈秉正指出,巨灾险或定位成“半强制”险种,比如,城镇居民房屋地震保险可能成为申请房贷的附加条件。当然,一切取决于方案审批。
在性质上,城镇居民房屋巨灾保险初步定位为商业性质。农业巨灾保险将采取多种经营,可以是政策性质的,也可以是商业性质的。
在巨灾险的建设中,政府的补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上述业内人士透露,国家补贴的比例将会有地区性差异,按照各地的灾因和经济水平的不同进行划分。现在初步定为,农业险采取保费补贴的形式;城镇居民房屋地震保险有可能是补偿给投保人,也有可能直接给保险人。
为了调动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的积极性,此次提交的方案还提出,给予参与巨灾险的保险公司税收方面的优惠,主要是企业所得税和保费税。
缘何难产?
巨灾险并非一个新事物,1998年洪灾之后即被提出,至今已经酝酿了12年。但屡屡遭遇难产,关键在于相关配套政策的缺失。
“说白了,钱是一个重要问题。”一位保险界的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刚开始的时候,有人提出应由保险公司来启动,但是巨灾保险本身无法完全商业化运作,其巨额的赔付是商业性保险公司难以承担的。”以2008年为例,全国因灾损失高达13547.5亿元,而当年的保费收入仅为9784.1亿元。
另外,巨灾发生的概率不定,潜在的损失极大,商业保险公司无法用大数法则对保费进行计算。巨灾险的推进曾经一度陷入胶着状态。
2008年的汶川地震再次把巨灾险推向风口浪尖。此次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8451亿元,保险业合计赔付16.6亿元,占比仅为0.2%。在巨灾面前,捐款大于赔款的状况,也使保险业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历经了12年的迂回曲折,巨灾险建设终于在2010年有了突破性进展。作为今年金融工作会议的15个重大课题之一,巨灾保险制度研究小组在春节后宣告成立。
“作为一种制度上的安排,巨灾保险应该由国家统一设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参照国际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建设中国巨灾保险体系应遵循“国家主导、统一设计、市场运作”的原则。
3月份开始,作为巨灾保险制度研究小组牵头单位,中国保监会召集财政部、发改委、银监会、证监会、央行等,就建立中国巨灾保险制度商讨方案。方案已于近期上报国务院。
“保监会正与各有关部委推进这个巨灾险建设,目前主要是从制度规范入手,今年内出一些落地方案。”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今年陆家嘴论坛的间隙对媒体表示。
面对呼之欲出的巨灾险,陈秉正认为,政策引导很重要,“之前巨灾险难产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好的政策引导,在巨大的风险面前,商业保险公司没有参与的动力”。
平安财险的一位高管对本刊记者表示,如果有好的政策导向,商业保险公司还是很愿意参与巨灾险运作的。
影响几何
即将出台的巨灾险能否起到预期中的作用,成为公众心中最大的疑问。
据民政部数据,近10年来,中国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都在1000亿元以上。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主力一直是国家财政。
相比较之下,在国际上比较完善的巨灾风险补偿机制通常包括如下几个主体:区域灾民、地方政府、商业保险公司、再保险,最后才是中央财政救助。巨灾险的推出,无疑将大大减轻国家财政的巨额拨付压力。
巨灾险的推出还将提高农业的保障水平。目前,中国正在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农业险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对巨灾损失进行赔付的责任。但是受保险机制、财政等问题的掣肘,农业险的覆盖面仍然很低,在此次遭受水灾最为严重的江西、云南等地,农业险的触及面非常有限。即便是农险试点地区,保险赔付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巨灾险的推出,有利于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积和保障范围。
在家财险中,一直处于免责的地震,也将被巨灾险纳入保险责任范围。
虽然巨灾保险已开始加速推进,但张承惠表示,“巨灾险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便出台,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推动。”为了应对超赔,巨灾险还需要一个风险分散机制,再保险、证券市场与国际再保险市场都需要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