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理财频道>> 理财故事 >> 正文内容

咱就是要“降房价”

来源:理财周刊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9日

    文/蔡为民

    如果没有搞懂本轮调控的原始初衷,就难以理解中央此番何以会采取坚决执行、毫不退让的“降房价”态势。

    温总理趁着巡视北京保障住房建设工地之时机,意有所指地公开喊话:要把一些地区过高的房价降下来!此举无异向已经岌岌可危、惶惶不可终日的楼市,再投下一颗震撼弹!虽未明言“一些地区”所指是谁,但其威慑力不容小觑则毋庸置疑,毕竟这是中央最高层首次正式、明确提出“降房价”之说。

    房价不死,调控不止

    如同经济增长模式由“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再进入到“稳定增长”,中央对房价调控的表述,也曾出现多次更新。长期出现在国务院各项房地产调控通知内的关键文字为“坚决遏制部分城市住房价格过快上涨”,接着是“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价位”,到“降房价,使之回归合理水平”,基本上是随着调控形势的渐趋不利而逐步加码,堪称:房价不死,调控不止。

    由于之前总是极其暧昧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从未如此强烈、直接了当的表达意图,使得调控的终极目标始终被各方锁定在“房价过快上涨”层面,从而引申出“政府无意打击房价,只是希望放缓涨速”的市场共识,既然仍是“涨”当头,买卖双方乃至地方政府当然也就有恃无恐,反正只有“涨多涨少”的问题,而不存在房价走跌风险;此一观点在前期各地陆续公布的“房价控制目标”中,便可窥见端倪。

    本轮调控有别于以往

    正是基于这样的乐观预期,房产调控屡遭挫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也逼使政策掌舵者不得不把话挑明了说:咱就是要“降房价”!

    我相信包括地方政府、房地产业者在内,许多人至今仍不明白本轮调控的原始初衷,而将之与自2005年开始的房产调控混为一谈,其实差异甚大。这是最核心的本质问题,如果没有搞懂个中三昧,就难以理解中央此番何以会采取坚决执行、毫不退让的态势。

    仅仅是为了让人看到换届前达到“终于使房价向合理回归”的允诺?那也太小看咱们的领导人了。更多的响应民意平抑房价的呼声?恐怕也未必,房价高企原因错综复杂,更何况拥有房产者同样不在少数,此类族群未必乐见房价受挫。

    在我看来的实情是,以往房地产发展更多的偏向于“本地事务”,与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变化无涉,惟时值于今则情势丕变。

    中国会出现日本的“消失十年”吗

    2008年,源自华尔街的国际金融海啸来袭,美国基于其政体要求,必须寻找替罪羊以平民愤,此乃美国一贯伎俩。20世纪90年代是号称“永远第一”的日本,现在则是中国!使用的手段亦大同小异,均以汇率为突破口。1985年“广场协议”启动升值之路,美元兑日币由刚开始的1:240至1986年5月已达1:160,此后更是高歌挺进——1988年1:120,1995年达到日元升值最高点的1:80!过快、过高的三倍升幅,造就了日本“消失的十年”。

    反观中国,自2005年7月进行汇改,美元兑人民币由1:8.27,调升至目前1:6.4977,升值约21.43%,这当然无法取得美国的“谅解”,于是动用各种手段压迫人民币升值。由于美国以此方式对待贸易伙伴屡屡得逞,加之目前其采取量化宽松之货币政策,使美元极为弱势,导致全球范围内的避险资金纷纷以“游资”、“热钱”形式,向以中国为首的东南亚新兴国家涌进……

    不容热钱恶炒中国房产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货币流量充沛、通胀压力巨大、外汇储备激增(2004年一季度4500亿美元,2011年第一季度已达3.0447万亿美元,其中有多少是热钱?已无从有效辨识),如果再任由资金炒作房地产,中国楼市崩盘便为期不远矣!因此可以这么说,本轮调控有其不得已苦衷,乃“项庄舞剑”意在热钱,看似雷霆措施,实则菩萨心肠(对房地产业而言),硬手段是为了软着陆。

    惟以现况观之,限购令似已完成阶段性任务,接下来应是“开闸放水”,将之松绑乃至取消的时机。详细理由及做法,且待下回分解。

来源:理财周刊

责任编辑:蔡为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