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人保中报盈利暴增不足喜:市场份额跌至历史新低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18日

  昨日在香港上市的人保财险和中国太平率先发布中期业绩,拉开了中资保险公司的中报序幕。

  人保财险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6.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倍,同时,承保利润在上半年成功地扭亏为盈,盈利19亿人民币,承保利润率达到3.3%。不过,在业绩大好的同时,人保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下降3个百分点至39%,为人保历史最低。同时,其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17%,仍属于保监会公布的关注类级别。业内认为,未来人保仍需进一步增资补充偿付能力。

  人保财险承保利润扭亏

  人保财险公布,截至今年6月末实现净利润26.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倍;每股收益0.237元,同比增长32.9倍。整体业务继续保持稳步增长主要得益于机动车辆险业务的拉动。

  连续三年承保业务亏损的人保财险终于在今年上半年实现扭亏。人保财险报告称,今年上半年由于国内财险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公司及子公司抓住有利时机,继续加强业务分类管理,实现差异化的资源配置,积极调整业务结构,承保业务品质明显改善。部分险种费率水平回升、出险率稳步下降,由2009年上半年承保亏损15.34亿元人民币转为承保盈利19亿元,承保利润率达到了3.3%。

  承保业务的扭亏很大程度得益于机动车车险的扭亏。人保车险由去年上半年承保亏损20.88亿元转为今年上半年盈利10.77亿元。企财险则由去年承保亏损的0.19亿元转为盈利4.72亿元。责任险和意外伤害及健康险则略有盈利。

  市场份额跌破4成

  尽管人保上半年净利润大增32倍,并在承保业务上成功扭亏为盈,但仍止不住其市场份额下降的趋势。上半年人保财险市场份额在国内非寿险市场跌破4成,为39%,较去年同期下降3个百分点,但仍占据了中国财险市场的主导地位。从历史数据看,39%的市场份额为人保历史最低。

  业内认为,国内财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目前财险排名第二的平安财险平安财险最近3年的保费增速,每年都超过了人保财险。由于财险在平安保险总保费收入中占比仍然较低,平安为了实现寿险和财险两大业务的均衡增长,未来财险的高速增长值得期待。平安财险在上半年已经连续增资。

  而人保财险总裁王银成早前曾表示,人保财险希望能实现保费规模进入世界前五名。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将分“三步走”:第一步,用三年左右时间,进一步强化在中国非寿险市场的领先地位;第二步,用三年左右时间,成为内在品质卓越的非寿险公司;第三步,用三年左右时间,全面实现新时期战略目标,将人保财险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非寿险公司。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在同业激烈竞争之下显得更加艰巨。

  另外,人保上半年发行次级债融资60亿元,而从中报看其偿付能力额度为213.01亿元,偿付能力额度充足率为117%。偿付能力仍属于保监会公布的关注类级别。业内认为,未来人保仍需进一步增资补充偿付能力。

  太平人寿昨日也公布中报,上半年太平人寿保险溢利按年升5.6%至3.56亿元,计划出售的全资中国子公司民安财险在财险业务方面仍亏损4227万元。太平称,出售计划希望能在今年12月14日之前完成。

  人保财险偿付能力充足率告急

  与去年经营利润靠投资收益弥补的状况相反,今年上半年,人保财险的整体盈利对投资的依赖度大大降低。

  由于上半年资本市场低迷,人保财险的已实现及未实现投资净收益仅为0.28亿元,较2009年同期的4.54亿元大幅减少。其中,以公允价值列示的未实现投资损失2.85亿元,较2009年上半年减少5.37亿元。

  另一方面,人保财险的偿付能力状况并不乐观。业绩报告显示,截至6月30日,人保财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17%,远低于150%的优良水平。

  按照《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偿付能力充足率在100%到150%之间的保险公司被定义为充足I类公司,保监会可以要求充足I类公司提交和实施预防偿付能力不足的计划,充足I类公司存在重大偿付能力风险的,保监会还可以要求其进行整改或者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

  6月份,人保财险刚刚发行了30亿元次级债,以提高偿付能力。而业绩报告显示,人保财险于2003年8月获得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最多100亿元的10年期循环信贷额度,至今尚未动用。

  人保财险管理层表示,2010年下半年的重点工作包括:加快推进有效益发展;完善销售体系,深化公司销售能力建设;推广应用先进管理工具,支持公司盈利能力提升;推进建立集约化运营管理平台等。

  但是,人保财险的市场地位已经受到威胁。平安财险已确定超越人保的计划,有望在2014年超过人保,并且,目前在原保费收入最高的广东、江苏、北京、上海、深圳等省市,平安财险与人保财险的原保费收入差距已经逐步缩小甚至逼平。


分享:

来源: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