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3日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珍刚刚完成了国家“211”工程项目《基于保障水平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分析和评估》。课题得出的结论让人颇感灰心——虽然中国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远远低于制度设计的水平,但养老保险基金却依然面临巨大的支付压力,这个制度的可持续性堪忧。
虽然政府连续六年上调了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但由于食品价格高涨和医疗费用增加,养老金对必要的生活支出仍是相当拮据的。而且,随着未来二三十年人口老龄化提速所导致的赡养比变化,养老基金的支付能力只能是越来越差。
李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忧心地表示,从2003年开始,企业职工人均退休金已经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并且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这说明退休群体已经是最低收入人群。如果不尽快作出制度的调整,那么在未来相当一部分退休人口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贫困。
巨大的支付压力
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表示,近年来上海社保亏空巨大,财政每年要拿100多亿填补。
上海是中国最“老”的城市,早在 1979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经超过 7.2%,60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的 10.07%,双双达到了联合国界定的老龄标准,这比全国的平均时间整整早了20年。
上海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总数1.79亿,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8.87%,绝对数接近1.2亿。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整个社会用于养老的支出会较大程度的提高,这必然加剧养老基金压力和财政负担。但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却没有为此足够地准备。
由于政府没有承担转制成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建立伊始就将本应用于积累的个人账户资金用于支付养老金,形成规模庞大的“空账”。所谓的“统账结合”制度实际上仍然是现收现付制。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测算,当前空账规模约有1.3万亿元。
中国政府从1998年开始就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财政直接补贴,补贴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承担转制成本(2001年东北三省试点之后,用于做实个人账户),二是对中西部省份进行转移支付。随着近年来退休人员的增加和退休金水平的增长,补贴数额亦快速增长。
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统计公报从2003年起公开各级财政补贴养老保险基金的数额,这七年间已经从当年的530亿上升为2009年的1646亿。
李珍表示,虽然各界对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非常担忧,但事实上中国目前尚处于老年型社会的初期。据联合国预计,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20年,是缓慢老化时期,第二阶段为2020~2040年,是快速老化时期。第三阶段为2040~2050年,是高峰平台期。
即使目前中国仍处于缓慢老化时期,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不堪重负,更不可想象它将如何应对未来二三十年的快速老化时期。
“如果不尽快利用这个缓冲期来调整制度,情况将很糟糕,或者是在职一代负担更重,或者是退休一代收入更少。”李珍说。
不可持续的制度
与西方国家由于高福利而引发的养老危机不同,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其实只是在维持一种低水平的福利,也就是所谓的“保基本”。即使如此,该制度仍显得步履蹒跚,难以持续。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李敏的研究,中国养老金支出占GNP(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2000年养老金支出占GNP比重为2.13%,2006年为2.32%。中国养老金支出在GNP的比重总体偏低。
李敏认为,虽然中国的养老金支付现在面临很大的挑战,但事实上它仍然低于数据模型测算出的合理的支付水平。以2006年为例,养老金的实际支出比合理支出水平少1.24个百分点。